正当全球汽车电动化风潮持续加速之际,也有车企在“减速”。
近日,法拉利表示,未来几年,燃油车型和混合动力车型仍将是其产品阵容的核心,到2030年,纯电动车型(EV)在其产品系列中的占比将为20%。而此前法拉利计划2030年实现纯电动车型占40%、混合动力车型占40%、燃油车型占20%。
法拉利的这一战略转向,究竟意味着什么?
战略转向耐人寻味
外界有舆论认为,法拉利这一战略调整意味着法拉利从激进的电动化路线转向“燃油+混动+纯电”的均衡布局,其首款纯电跑车Elettrica虽将于2026年上市,但仅作为多元化产品矩阵的补充而非主力。
资本市场对这一消息迅速反应,法拉利美股盘前股价出现下跌,反映出资本市场对其电动化进程的担忧,电动汽车目标下调被解读为法拉利对高端电动车市场需求的判断趋于保守,以及对自身技术落地节奏的信心不足,与全球车企主流激进的电动化战略形成鲜明反差。
与此同时,也有舆论认为,豪华跑车用户对品牌文化、机械质感和驾驶体验的追求远高于普通消费者,而纯电动车的“无声加速”特性与法拉利传承百年的引擎声浪、燃油动力美学存在天然冲突。有调研显示,超60%的高端跑车用户明确表示“电动化会削弱品牌独特性”,市场培育周期远超预期,这或许是法拉利重新锚定核心客群需求、并进行计划调整的原因之一。
外界有评论指出,法拉利这一举动的背后,也不乏短期内难以攻克的技术壁垒与研发节奏的双重制约。尽管法拉利在燃油车领域拥有顶尖的空气动力学和动力调校技术,但在电动车核心领域的电池管理、电机效率和充电架构上,尚不及特斯拉、保时捷等先行者。其首款纯电车型Elettrica虽搭载1000马力四电机系统和800V快充技术,但研发成本高企,且需兼顾超跑的轻量化、操控性要求,技术落地难度远超传统车型,导致量产进度不及预期。
此外,行业认为,法拉利的高利润率依赖于限量燃油车型的稀缺性和定制化服务,燃油车毛利率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若过快推进电动化,可能面临传统用户流失与新客群未达规模的双重风险。维持40%燃油车占比,既是对品牌基因的保护,也是对高利润业务的战略护航。尽管这种做法并不一定适用于行业,但却或许是法拉利觉得最适合自身的具体情况的选择。
差异化竞争是现实
其实,行业也注意到,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从“聚焦同一细分市场”到“差异化”竞争,正在逐渐成为行业的风向标。
而在电动化具体进程的选择上,法拉利并非孤例,保时捷此前就将2030年纯电动车目标从80%降至60%,奔驰高端品牌迈巴赫也放缓纯电进程……这些都标志着豪华车企已经意识到,高端市场需求与大众市场存在本质差异,盲目跟随政策导向的“一刀切”电动化策略不一定适合每一家车企,回归“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逻辑,或许是上乘之选。
外界也注意到,在欧洲,尽管欧盟2035年燃油车禁售令步步紧逼,但豪华车作为小众市场,碳排放占比有限,且具备更强的技术缓冲空间。法拉利通过“混动为主(40%)+燃油(40%)+纯电(20%)”的组合,既可满足阶段性减排要求,又为核心客户群保留传统选项,展现出对政策与市场的“平衡术”。
有行业人士认为,法拉利的目标调整揭示了一个关键趋势,在高端汽车市场,电动化转型不应追求速度与规模,而需注重“品牌调性”与“技术适配”的深度融合。例如,其为纯电车型开发的“机械交响乐”声浪系统,通过采集电机真实振动音打造专属听觉体验,正是在技术创新中坚守品牌DNA的典型尝试。
适合自己才是最佳
尽管资本市场对法拉利的选择有一定担忧,但法拉利的“保守”策略实则降低了激进转型的风险,或许更有利于品牌稳步前行。
应该看到的事实是,与一些大众化的汽车品牌依赖电动化摊薄成本有所不同的是,法拉利作为高端跑车的代表品牌之一,始终以“高性能、优雅设计”为核心,其标志性的红色车身、经典车标(跃马)以及赛道基因,成为品牌精神的象征。其在全球的年销量保持较为稳定,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少而精”的定制化生产。20%的纯电占比足以覆盖早期技术探索和环保形象需求,剩余80%的燃油+混动车型则确保利润基石稳固,符合其“高端定制化”的商业模式。
近年来,汽车电动化正在行业逐渐成为主流,以特斯拉等为代表的纯电动品牌正试图用“科技感”重构豪华定义,而法拉利选择守护“机械美学”的品牌内核,本质上是对“豪华本质”的深层理解,对于顶级消费者,稀缺性、情感共鸣与文化传承,在一定程度上远比单纯的动力形式更重要。这种差异化定位,或将为其他豪华品牌提供具有一定价值的转型思路。
有行业人士认为,法拉利的战略调整,并非对电动化的否定,而是对豪华车转型逻辑的重新校准。在全球主流车企“激进”的电动化浪潮中,其选择在一定阶段内“减速”坚守核心优势,展现了其对自身市场定位的清醒认知。当多数品牌进入规模竞争,小众豪华品牌的生存之道,恰恰在于拒绝随波逐流,在传统与创新的平衡中打造不可复制的品牌叙事。客观上,这一“减速”策略能否最终获得成功,尚需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