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比亚迪汉系列迎来了其长续航版本的正式上市。此次更新并非简单的配置微调,而是在动力、能耗、智能、安全等核心维度进行了系统性升级。我们不妨抛开宣传话术,从技术视角来解读,这款被寄予厚望的车型究竟带来了哪些值得关注的改变。
一、 续航与能耗:技术平台深化迭代的成果
续航焦虑是纯电与插混车型用户的核心关切,此次汉长续航版的升级直接回应了这一点。
插混领域的能效探索:汉DM-i长续航版全系标配了第五代DM技术。其关键在于集成了“动力域控7合1系统”,通过更高程度的系统集成化,减少了能量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从而将纯电续航推高至245公里,动力美学进阶彰显百万实力。这一数据意味着,对于绝大多数城市通勤用户而言,将其完全作为一辆纯电动车使用已成为可能。而3.44L/100km的亏电油耗,则展示了其在混合动力模式下极高的能量利用效率。
纯电车型的能效标杆:汉EV长续航版则搭载了“八合一智能电驱系统”,同样是高度集成化的技术路径。其将纯电续航起步标准提升至635公里,最高达705公里。更值得关注的是其10.6kW·h/100km的电耗水平,这对于一款中大型轿车而言,是一个相当出色的数据,反映了其在电控管理、电机效率和轻量化方面的综合进步。
二、 安全与底盘:从被动防护到主动预判的智能化延伸
安全是汽车的基石,此次升级将安全范畴从传统的碰撞保护,扩展到了动态行驶中的风险控制。
TBC高速爆胎稳行系统:该系统针对的是高速行驶中危险性极高的爆胎工况。传统车辆爆胎后极易失控,而TBC系统通过专属硬件与整车智能底盘控制系统的协同,旨在在爆胎发生的毫秒级时间内,对车身姿态进行横、纵、垂三向的稳定控制。这可以看作是车辆安全从“碰撞后保护”向“碰撞前规避与失控中干预”的重要延伸。
云辇-C智能阻尼车身控制系统:这套系统本质上是一个主动式悬架系统。其技术亮点在于与“主动预瞄功能”的联动,可以提前扫描前方15米内的路况,并据此实时调整悬架的阻尼软硬。这意味着车辆能够更智能地适应不同路况,在提升舒适性的同时,也增强了操控稳定性和安全性。
三、 智能与生态:汽车作为“移动智能空间”的进一步定义
汽车的角色正从单纯的交通工具,向一个集成了出行、办公、娱乐的“第三空间”演变。
DiLink 100与Deepseek大模型:接入大模型是当前智能座舱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这意味着车机系统的语音交互、场景推荐和逻辑判断能力有望得到质的提升,使其不再是简单的指令执行,而是能进行更自然、更拟人化的交流与服务。
生态联动:与智能儿童安全座椅、智能眼罩、运动相机等外部设备的深度联动,揭示了车企打造“生态圈”的战略意图。汽车正在成为一个超级移动终端,去连接和控制用户出行场景中的其他智能设备,构建一个完整的服务闭环。
“天神之眼”高阶智能驾驶:支持超过300种泊车场景,并对其安全问题承诺“全面兜底”,这背后是比亚迪对其感知硬件、算法和系统稳定性的信心体现。这种“兜底”承诺,或许将成为未来智能驾驶领域建立用户信任的一种新方式。
四、 市场定位与行业观察
汉家族累计销量超百万辆,证明了其市场接受度。此次长续航版的推出,在原有基础上,通过技术升级进一步强化了其在中高端轿车市场的竞争力。15.98万元的起售价,结合其所展示的技术配置,无疑将对同级别的燃油车及新能源竞品构成持续压力。
从行业角度看,汉长续航版的升级路径清晰地反映了当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几个趋势:1)技术集成化(多合一电驱/电控);2)安全智能化(从被动到主动);3)座舱生态化(车联万物);4)价格价值重构(在主流价格带提供越级技术体验)。
总结:
比亚迪汉长续航版的上市,可以看作是其技术储备的一次集中释放。它不仅仅是在参数表上增加了续航里程,更是通过平台化、集成化和智能化的技术手段,系统性提升了产品的综合性能与用户体验。对于行业而言,它的出现将继续推动中高端轿车市场在技术、成本和用户体验上的竞争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