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总觉得接班是件轻松事,父辈把百亿家业铺好,下一代直接接手就行。
可新能源行业那几位女二代,接的哪是金元宝啊,明明是烫手山芋。
一上来就赶上行业整理期,锂价跌得厉害,光伏产能堆得用不完,技术还天天更新,跟她们父辈创业时的风口完全不是一个画风。
先说说天齐锂业的蒋安琪,2024年从她爸蒋卫平手里接了董事长,头一年就糟心,公司亏了快80亿,营收也跌了六成。
但她没慌,2025年上半年就扳回来了:营收48.33亿虽说还比去年降了24.71%,但净利润8441万,同比涨了101.62%,总算扭亏了。
咋做到的?其实是用好了她爸当年的老底子。蒋卫平42岁辞了成都机械厂的铁饭碗,2012年拼下澳洲泰利森,2018年拿下智利SQM的股份。
现在这些资产派上了用场,泰利森缩短锂精矿定价周期,成本降了;SQM上半年贡献2.35亿投资收益,去年同期还是亏11.21亿的。
而且她不光吃老本,还通过子公司拿了北京卫蓝新能源3%的股权,盯着固态电池的新趋势,这点就很聪明。
再看通威股份的刘舒琪,2023年34岁接班时,公司还在巅峰,2023年营收1391亿、净利润136亿。结果2024年就亏了70.39亿,2025上半年还亏49.5亿。
她一开始也想扩产,计划160亿定增、50亿收购润阳股份,可一看光伏产能太过剩,立马停了这些计划。
现在一门心思练内功:保住多晶硅、电池的出货优势,研发投入不设上限,手里还攥着400亿应急资金,还想把海外收入占比提到50%。
行业里都在拼规模的时候,她敢踩刹车,这清醒劲儿多不容易?供过于求的时候,活下去可比争第一重要多了。
天合光能的高海纯更难,2025年初刚当联席董事长,公司就陷进去了,上半年营收310.56亿,降了27.72%,净利润亏29.17亿,负债还快到千亿,负债率76.78%。
她没纠结于短期止血,直接调高管:让懂行的人守光伏基本盘,把核心力量调去做储能,还把2025年8吉瓦时的目标,60%压在海外市场,现在也拿了欧美、拉美不少订单。
这种先调人、再转赛道的做法,其实是放弃没用的存量,抓能赚钱的增量,挺果断的。
为啥二代这么难?你们看父辈那会儿多好做?蒋卫平创业时,国内锂矿靠进口,定价权在别人手里,谁敢闯谁就能成;现在不一样了,锂不缺了,光伏产能过剩了,光靠胆子大根本没用。
父辈是拓荒,从0到1搭架子;二代是守城,得从1到N填东西,要会算账、会控风险,比闯劲更考验真本事。
其实这些女二代不是简单的继承者,更像行业的转型翻译官,把父辈留下的资源,变成现在能用的竞争力。
蒋卫平的海外矿,蒋安琪做成了抗周期的成本优势;刘汉元的产能基础,刘舒琪变成了研发的底气;高纪凡的公司框架,高海纯改成了储能和海外的跳板。她们懂老资源,也懂新市场,能把旧家当盘活。
说到底,新能源行业现在不是比谁敢闯,是比谁会守、会转。二代们能扛住寒冬找到路,不光是守住家业,也是帮行业从野蛮生长变理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