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采访的专家是布拉格经济与商业大学(Prague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的博士研究生米哈伊尔・赫鲁比(Michal Hrubý),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政策与汽车行业,拥有维也纳国际经济关系研究所(Vienna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lations)及美国德国马歇尔基金会(German Marshall Fund of the United States)的工作经历。他同时担任捷克投资局(CzechInvest)首席执行官的经济顾问,以及斯柯达汽车大学(Škoda Auto University)的科研助理。
除了关注交通电气化及其基本经济特征,重点研究 “路径依赖”(经济过程对时间的依赖性)这一现象外,他还聚焦产业政策,及政府推动电动出行转型的作用,研究覆盖政策制定与欧盟电动出行转型交叉领域,兼顾欧盟及美国、中国、印度等国情况。
近期,他曾在维也纳国际经济研究所(Vienna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Studies)担任实习生,还获得了美国德国马歇尔基金会(German Marshall Fund of the United States)的 “重新思考中东欧”非驻地研究员职位,期间负责的项目聚焦中东欧地区的产业政策。
以下是他的访谈实录的下半部分(有删改)。
1.当前捷克汽车市场的竞争态势如何?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价格战是否会传导至捷克及欧洲其他国家?欧洲市场推动电动汽车价格变化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当前捷克汽车市场的竞争存在分化,传统内燃机汽车因过去几年产品组合丰富,各品牌可依据自身定位与配置制定合理价格,暂无中国市场那样的价格战压力;但电动汽车领域的竞争正变得激烈,不过整体竞争更可控,未出现激烈价格战。这一方面是因为欧盟内部市场规则不允许倾销式定价,另一方面捷克电动汽车普及速度较慢,市场成熟度暂未达到引发价格战的程度。
从欧洲整体市场来看,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价格战较难直接传导至捷克及欧洲多数国家,仅德国、挪威等电动汽车普及率高的成熟市场可能面临更复杂的定价压力。尽管中国新品牌(如名爵、比亚迪、蔚来)及日韩传统品牌的涌入,让欧洲电动汽车定价环境更具动态性,也给欧洲本土品牌带来定价压力,但欧洲市场成熟度高且有严格标准与规则,推出超低价汽车难度较大,例如目前捷克街头的名爵等中国品牌电动汽车,定价多为中高价位,尚未进入低价区间。
推动欧洲电动汽车价格变化的关键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消费者对低价电动车的需求,2 万欧元是重要分水岭,多个品牌以推出低于该价格的优质电动车为目标,突破此关口将显著影响市场;二是欧盟二氧化碳排放标准的约束 —— 若车企车型系列未达标,将面临高额罚款,这促使车企不仅要推出有竞争力的电动车应对新品牌竞争,还需通过调整产品组合(如推广低价电动车提升销量)优化碳排放表现,进而间接推动电动车价格向亲民方向发展。不过就目前而言,欧洲及捷克市场尚未出现电动汽车价格战。
其实就我而言,我更倾向于大众这类传统品牌,不过中国的蔚来、比亚迪等新品牌推出的新型电动汽车,从设计角度看确实很不错、很吸引人,只是这些品牌还比较新,这也是它们目前的一个显著特点。
2.中国汽车制造商在欧洲合规方面,如数据保护、碳减排等方面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在碳减排与环境合规方面,当前电动汽车本身的二氧化碳排放已不算大问题,但电池相关的可持续性非常重要。未来欧洲市场对电池供应链的可持续性要求会持续提升,车企需从电池生产、供应链管理到生产过程全程把控环保标准,同时结合欧洲可再生能源普及的趋势,进一步优化生产环节的环境友好性。
此外,欧盟对电池安全高度关注,如电池起火、爆炸等风险的应对,需车企联合供应链与电池生产商,通过技术升级提升安全性,这也是欧盟内部当前重点讨论的话题。
在数据保护方面,欧洲《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规则明确且严格,是车企必须遵守的核心法规。一方面,汽车上的通信功能、娱乐系统及人工智能应用等,均需符合数据治理规则,尤其是个人数据的处理,需明确 “可做与不可做” 的边界,不得违反 GDPR 对个人数据的严格规定;另一方面,欧洲用户对数据共享的接受度较低,常态下倾向于不共享位置、个人偏好等信息,仅在主动勾选同意后才接收个性化广告等服务,车企需设计清晰的用户数据授权选项,让用户自主选择数据使用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汽车行业的驾驶数据对原始设备制造商(OEM)优化服务、提升安全性至关重要,这类数据虽需流向 OEM,但需严格遵循 GDPR:数据需仅存储于 OEM 自身数据库,未经用户明确同意,不得共享给第三方。而且欧洲用户已形成“不主动共享非必要数据” 的习惯,短期内这一趋势不会改变,中国车企需充分适配这种用户认知与市场规则,避免因数据合规问题影响市场准入与品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