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汽车以 120 公里 / 小时的速度在高速飞驰,驾驶座却空无一人,车主竟在后排盖被酣睡。这不是科幻场景,而是近日我国高速上真实发生的一幕,也将智能驾驶的技术突破与安全争议推至公众眼前。
一、辅助变 “自动驾驶”
近日,一段智己车主的视频引发热议。视频中,车主在高速以 120km/h 行驶时离开驾驶座躺后排睡觉,还炫耀行驶数据:10 月 1 日行驶 1030.4 公里,其中 998.1 公里用 IM AD 辅助驾驶,支持 NOA 的路段使用率达 100%。
智己汽车的 IM AD 辅助驾驶系统,是其与 Momenta 联合开发的产品,宣称支持全场景领航和泊车,且正逐步在更多车型量产落地。但车企和管理部门多次强调,当前辅助驾驶≠完全自动驾驶,车主此类行为是对自身及他人安全的漠视,也让 “如何防范辅助驾驶滥用” 成为行业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智能驾驶竞赛
当公众为车主高速睡觉的行为震惊时,智能驾驶领域正迎来技术革命。清华大学邓志东教授表示,“智能驾驶正迎来‘GPT 时刻’”,“世界模型智能体” 的技术成熟度、安全性和商业化可行性已实现质变,重塑智能网联汽车竞争格局,“特斯拉 FSD V13.2、华为 ADS 4.0 都已量产商用”,智能驾驶正从实验室走向日常。
这场竞赛中,“算力军备竞赛” 双线展开:云端需数十万张 AI 加速卡、数十个 EFLOPS 级算力,支撑海量数据预训练与世界模型构建;车端为实现低成本、低延迟响应,车载智能芯片算力需求正从当前最高 500-600 TOPS,向 2500 TOPS 以上突破。
三、线控底盘革命
若说算法是智能汽车的 “大脑”,线控底盘就是 “四肢”。今年 4 月上海车展,智己汽车发布 “线控数字底盘技术”,被视作补齐智能汽车 “具身智能” 的最后一块拼图。
该技术以整车 X、Y、Z 三向六自由度数字化融合控制为核心,让车辆运动能力实现突破:搭载双冗余干式线控制动系统的车辆,响应速度比传统液压系统快 2-3 倍,制动距离缩短 6%-8%,碰撞风险大幅降低。作为 L3、L4 级高阶智驾的最佳运动控制底座,它还能开放整车自由度控制给智驾大模型,通过人机解耦提升控车响应速度与精准度。
四、L3 级责任转变
2025 年 7 月,我国首批 L3 级自动驾驶准入车型名单正式发布,标志着智能驾驶从 “概念” 迈向 “合规上路”。更关键的是,L3 级首次明确 “自动驾驶期间事故由车企担责”,颠覆传统驾驶责任逻辑:系统激活时出事,车企承担主要责任;仅驾驶员拒绝接管时,责任才转移。
为应对风险,政策强制要求每辆 L3 车型投保不低于 500 万元责任险,并配备数据黑匣子记录驾驶行为。
五、中国厂商崛起
全球智能驾驶竞争中,中国厂商实力凸显。2025 上海国际车展上,多家厂商集中展示量产方案:
据佐思汽研数据,2024 年中国城市 NOA 方案市场中,Momenta 与华为合计占 90% 份额,其中 Momenta 以 60.1% 市占率领先。
六、智能驾驶下一站
随着 L3 级自动驾驶落地,智能驾驶未来图景渐清晰。华为已规划发展路径:2025 年高速 L3 试商用、城区 L4 试点;2026 年高速 L3 规模商用、城区 L4 试点商用;2027 年城区 L4 规模商用,Robotaxi 和干线物流商用,开启无人化新时代。
商业化层面,华为乾崑智驾已上市 28 款车型,搭载量破 100 万辆,累计辅助驾驶里程达 50 亿公里,成功避免 271 万次潜在碰撞,其技术价值在安全效益中得到印证。
智能驾驶技术正飞速前进,但技术能力与责任边界需同步成长。方向盘后空无一人或许会成未来常态,但在那之前,我们仍需握紧方向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