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4月,中国重工业部组建了一个新机构——汽车筹备组,负责选址并筹建国内首座汽车制造厂。三个月前,毛泽东在访问莫斯科时,斯大林建议中国建设一座规模与苏联斯大林汽车厂相当的工厂,这也是苏联最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年产近9万辆车。随后,中苏达成协议,由苏联协助中国建立一座以制造重型卡车为主的现代化汽车厂。
为了落实这一计划,汽车筹备组开始勘察并选定四个候选城市:北京、石家庄、西安和太原。然而,苏联专家沃洛涅茨基对这一选择提出异议,他认为,汽车厂应建在东北。根据他的建议,考虑到资源、交通和基础设施,最终选择了东北地区作为建设地点。
当时中国虽然在1901年就有了汽车,但五十年后仍无法自主生产整车。全国只有上海、天津、山东和湖北等地有一些小型汽车配件厂,且中国市场上的汽车品牌多达130多个。随着《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苏联为中国提供了大量援助资金,帮助建设这一汽车厂。为了确保中国有足够的资金购买技术设备,苏联提供了5亿卢布和3亿美元的低息贷款,偿还方式为以农产品和矿产为交换。
1951年3月,652厂选址方案通过审批,建设工作正式开始。经过长时间的考察,最终长春成为建设地点,原因是这里距离市区较近,且具备铁路和水电等基础设施,为工厂的扩建提供了空间。设计合同于1952年签订,规定苏联为中国提供全套技术设备,并派遣专家协助生产。
一汽的建设过程中,苏联专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来”中国的专家,苏联还提议中国派技术人员赴苏学习。第一批中国学员于1953年开始赴苏,经过三年培训,许多人成为一汽的骨干力量。
1953年7月15日,长春的工厂破土动工。1956年7月13日,第一辆国产“解放”牌载重卡车下线,标志着这一重大工程的成功完成。这个建厂过程几乎没有浪费和返工,展示了中苏合作的紧密与高效。
随着苏联对中国的援助逐步加大,中国在重工业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开始逐步掌握了许多重要技术。尽管中苏关系在后来出现波动,但一汽作为这一合作项目的象征,见证了苏联援华的方方面面。
一汽的建设与成功投产,是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标志着中苏合作的胜利,也为中国未来的汽车工业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