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在时隔10年再次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表示:“上项目,一说就是几样:人工智能、算力、新能源汽车。是不是全国各省份都要往这些方向去发展产业?”
重复建设、低质量发展、产能过剩、恶性竞争——在全球能源版图重构的浪潮中,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也正经历“冰火两重天”的阵痛:一边是风光装机以创纪录的396GW增量刷新全球纪录,新能源汽车上半年销量突破693.7万辆,同比增长40.3%;另一边却是储能装机预期下降17%、多地集中废止风光项目、车企陷入“销量攀升却亏损加剧”的怪圈。
一、发展现状:政策驱动下的全球领先与转型阵痛
在“双碳”目标指引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成长为全球绿色工业革命的标志性力量。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全球占比70.5%,对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的贡献度高达93%。
这一数字背后,是中国在电池技术、充电基础设施和市场规模建立的系统性优势。然而,在亮眼的数据背后,一场深刻的行业转型正在展开——从追求“量的冠军”转向“质的标杆”。这一过程伴随着产能过剩、非理性竞争和盈利困境等多重挑战。
2024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均超3100万辆,连续第二年产销量均突破30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均首次突破1000万辆,均超1200万辆。但中国汽车产业生产能力已经接近7000万辆。前20家主流车企,占行业70%产能,平均产能利用率低于50%。2024年,上汽通用产能利用率仅为22%,有超过140万辆的产能处于闲置状态。东风日产武汉工厂设计产能30万辆,实际产能利用率不到一成。
政策方面,2025年7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切实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要求加强成本调查与价格监测、强化产品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并督促重点车企履行供应商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的承诺。这是中央政府针对行业乱象的精准施策,传递出明确的信号:新能源汽车产业必须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
中央第四指导组迅速跟进,于7月17日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开展专题调研,与北汽、比亚迪等行业龙头企业座谈,要求建立“常态化长效化治理机制”,依法依规推动行业规范竞争。这一系列动作表明,国家层面对行业非理性竞争的整治已上升到战略高度,将直接影响未来产业政策走向和市场格局。
吉利集团高级副总裁杨学良表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价格战,俨然已经发展到了内卷式的恶性竞争。不能用贼喊捉贼的方式,玩弄是非,不能用非蠢即坏来取代法制。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遵纪守法者吃亏。卷字一日不消,内卷发动者一日不改邪归正,中国汽车就不可能由大变强,真正走向全球。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也称:坚决反对无底线的、无道德的、无法律底线的恶性竞争,一是当前中国汽车市场品牌数量过多,现在中国品牌,乘用车品牌就有70个,然后加上其他品牌有100个,这就造成了用户的选择困难。二是价格混乱,而且大有从中国蔓延到海外的趋势。三是部分品牌夸大宣传,给非专业的消费者,造成了许多的误导,四是我们还有一些不以汽车产业长期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些资本和资源,介入其中。增加了汽车产业竞争的复杂性。
市场格局方面,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呈现出“全球领先下的盈利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市场份额——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增长34.4%和35.5%,占中国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0.9%。
全球地位——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823.6万辆,中国占比达70.5%,较2023年的64.8%进一步提升,贡献全球增量的93%。
盈利困境——2024财年丰田汽车净利润达2364亿元人民币,而中国前七大车企利润总和仅为803亿元,相当于丰田的34%;丰田单车利润为13万元,中国品牌仅为8000元。2025年一季度,中国汽车行业利润率进一步下滑至3.9%,已低于下游工业企业6%的平均水平。
发展到现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战略上逐渐开始分化,主要体现在“技术路线与商业模式创新”上。面对政策转向和市场竞争,领先企业正积极调整战略方向,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
…………
全文共737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