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陪我那开修理厂的发小去检车,亲眼见个大哥跟检测员吵得面红耳赤。大哥拍着引擎盖喊 “我车刚保养完”,结果人家拿出个像卡尺的东西怼轮胎上,读数一出来 ——1.4 毫米,直接甩句 “不合格,换胎再来”。
说实话我当时都愣了,轮胎花纹还能这么较真?后来发小跟我掰扯我才知道,这新规早不是新鲜事了,乘用车轮胎花纹低于 1.6 毫米,车检压根过不去。你别说,平时谁会盯着轮胎沟沟坎坎看啊,我自己的车开了三年,至今没留意过花纹磨成啥样。
检测员当时跟那大哥解释得挺实在,说这花纹可不是摆设。雨天积水的时候,深花纹能把水排出去,花纹浅了水排不净,车轮就跟在水面上飘似的,刹车都刹不住。我想起去年冬天雪天,小区门口有个车就是打滑撞了护栏,现在想想搞不好就是轮胎该换了没换。
后来我特意研究了下怎么自己看轮胎该不该换。发小说轮胎侧面有个小三角标记,花纹磨到三角尖就必须换。还有个更简单的招,拿一块钱硬币插花纹里,要是能看清硬币背面的字,那肯定就不够深了。我回家立马试了试,好家伙,右后轮刚好卡在临界值,吓得我赶紧预约了换胎。
真不是我危言耸听,高速上因为轮胎出事的太多了。之前看过个新闻,有辆货车轮胎起火爆炸,司机居然一点儿没察觉,幸亏交警及时追上提醒。后来查出来不光是刹车的问题,轮胎花纹磨得太浅,散热不好才炸的。想想都后怕,这要是在市区车流里炸了,后果不堪设想。
有朋友说 “我开得少,轮胎看着还行”,这想法可太错了。美国那边做过测试,就算轮胎花纹只磨掉一半,雨天刹车距离都得比新胎长一截,雪地牵引力更是降得厉害。而且车检现在是真严,专门用仪器量,差一丁点儿都不行,不像以前睁只眼闭只眼。
上周我去换胎,修车师傅说最近来换胎的特别多,都是车检卡回来的。有个大叔更逗,换完胎跟师傅吐槽 “早知道花几百换胎,也比来回跑冤枉路强”。确实啊,现在油价这么贵,跑一趟检测场来回几十公里,油钱都够买条胎的零头了。
其实轮胎这东西跟鞋一样,磨得没纹路了就得换。以前总觉得能凑合用,现在看这新规,真是把安全卡得死死的。我那发小天天跟车打交道,他说见过太多事故都是因为这些 “小细节”,轮胎花纹这事儿,真得往心里去。
对了,摩托车和货车的标准还不一样,摩托车花纹得够 0.8 毫米,货车转向轮更是要到 3.2 毫米才行。家里有这类车的可得多留意,别光盯着乘用车的标准看。我那表哥开货车的,听完我讲这事儿,当天就把车上的旧胎全换了。
现在每次开车前,我都习惯性瞅两眼轮胎花纹。倒不是怕车检,主要是想起那雨天打滑的隐患就发怵。毕竟开车这事儿,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你说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