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丰子恺的画里,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个温情而深刻的意境。他的这些中秋之作就是如此,如月光之皎洁,如童心之纯美!
中秋月圆,容易让人想起幸福的事。
远足,听歌,看一幅画。让所有事都暂停,偷来片刻“闲居”。或想起儿时的朋友,唤醒“当小孩”的快乐。那时心情很小,海阔天空。
丰子恺说:“年纪越小,他的世界越大。”那么,何不像孩子那样生活呢?世界无垠,万事可亲。
丰子恺和爱猫在一起
《丰子恺选集》(上中下)就描绘了充满童真的世界。书中凝练作者毕生的散文精华,包括《缘缘堂随笔》全系列,《车厢社会》《艺术漫谈》《漫画的描法》等人生散文、艺术教育篇章,分为上、中、下三册,既可全面把握丰子恺的文学风格和创作脉络,也能深入了解其艺术思想。
在书中,作者始终用孩童的眼光看待世界,用一颗童心感受生活,在真诚质朴的文字里,传达着对生活的眷恋。
让我们追随他的文字,看童心如何自在轻盈,怎样把日子过得丰腴美满吧。即使劳碌奔波,也别丢掉了生活的“美感”。
《丰子恺选集》(上中下)
丰子恺/著 钟桂松、杨子耘/编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下文节选自《丰子恺选集》,作者丰子恺
PART 01
人间小事
在件件小事中,堆叠起生活的华彩。
1
请照相馆里的人照相,他将要开镜头的时候,往往要命令你:“带点笑容!”
爱好美术的朋友X君最嫌恶这一点,因此永不请教照相馆。但他不能永不需要照相,因此不惜巨价自己购置一副照相机。然而他的生活太忙,他的技术太拙,学了好久照相,难得有几张成功的作品。为了某种需要,他终于不得不上照相馆去。我预料有一幕滑稽剧要开演了,果然:
X君站在镜头面前,照相者供献他一个摩登花样的矮柱,好像一只茶几,教他左手搁在这矮柱上,右手叉腰,说道:“这样写意!”X君眉头一皱,双手拒绝他,说:“这个不要,我只要这样站着好了!”他心中已经大约动了三分怒气。照相者扫兴地收回了矮柱,退回镜头边来,对他一相,又走上前去劝告他:“稍微偏向一点儿,不要立正!”X君不动。照相者大概以为他听不懂,伸手捉住他的两肩,用力一旋,好像雕刻家弄他的塑像似的,把X君的身体向外旋转约二十度。他的两手一放,X君的身体好像有弹簧的,立刻回复原状。二人意见将要发生冲突,我从中出来调解:“偏一点儿也好,不过不必偏得这样多。”X君听了我的话,把身体旋转了约十度。但我知道他心中的怒气已经动了五六分了。
照相者的头在黑布底下钻了好久,走到X君身边,先用两手整理他的衣襟,拉他的衣袖,又蹲下去搬动他的两脚。最后立起身来用两手的中指点住他的颞颥,旋动他的头颅;用左手的食指点住他的后脑,教他把头俯下;又用右手的食指点住他的下巴,教他把头仰起。X君的怒气大约已经增至八九分。他不耐烦地嚷起来:“好了,好了!快些给我照吧!”我也从旁帮着说:“不必太仔细,随便给他照一个,自然一点倒好看。”照相者说着“好,好,”走回镜旁,再相了一番,伸手搭住镜头,对X君喊:“眼睛看着这里!带点儿笑容!”看见X君不奉行他的第二条命令,又重申一遍:“带点笑容!”X君的怒气终于增到了十分,破口大骂起来:“什么叫做带点笑容!我又不是来卖笑的!混帐!我不照了!”他两手一挥,红着脸孔走出了立脚点,皱着眉头对我苦笑。照相者就同他相骂起来:
“什么?我要你照得好看,你反说我混帐!”
“你懂得什么好看不好看?混帐东西!”
“我要同你品品道理看!你板着脸孔,我请你带点笑容,这不是好意?到茶店里品道理我也不怕!”
“我不受你的好意。这是我的照相,我欢喜怎样便怎样,不要你管!”
“照得好看不好看,和我们照相馆名誉有关,我不得不管!”
听到了这句话,X君的怒气增到十二分:“放屁!你也会巧立名目来拘束别人的自由?……”二人几乎动武了。我上前劝解,拉了愤愤不平的X君走出照相馆。一出滑稽剧于是闭幕。
(《“带点笑容”》)
2
有一次我闲居在自己的房间里,曾经对自鸣钟寻了一回开心。自鸣钟这个东西,在都会里差不多可说是无处不有,无人不备的了。然而它这张脸皮,我看惯了真讨厌得很。罗马字的还算好看;我房间里的一只,又是粗大的数学码子的。数学的九个字,我见了最头痛,谁愿意每天做数学呢!
有一天,大概是闲日月中的闲日,我就从墙壁上请它下来,拿油画颜料把它的脸皮涂成天蓝色,在上面画几根绿的杨柳枝,又用硬的黑纸剪成两只飞燕,用浆糊黏住在两只针的尖头上。这样一来,就变成了两只燕子飞逐在杨柳中间的一幅圆额的油画了。凡在三点二十几分,八点三十几分等时候,画的构图就非常妥帖,因为两只飞燕适在全幅中稍偏的位置,而且追随在一块,画面就保住均衡了。
(《闲居》)
PART 02
率性童真
“近来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
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
1
有一个炎夏的下午,我回到家中了。第二天的傍晚,我领了四个孩子——九岁的阿宝、七岁的软软、五岁的瞻瞻、三岁的阿韦——到小院中的槐荫下,坐在地上吃西瓜。夕暮的紫色中,炎阳的红味渐渐消减,凉夜的青味渐渐加浓起来。微风吹动孩子们的细丝一般的头发,身体上汗气已经全消,百感畅快的时候,孩子们似乎已经充溢着生的欢喜,非发泄不可了。
最初是三岁的孩子的音乐的表现,他满足之余,笑嘻嘻摇摆着身子。口中一面嚼西瓜,一面发出一种像花猫偷食时候的“ngam ngam”的声音来。这音乐的表现立刻唤起五岁的瞻瞻的共鸣,他接着发表他的诗:“瞻瞻吃西瓜,宝姐姐吃西瓜,软软吃西瓜,阿韦吃西瓜。”这诗的表现又立刻引起了七岁与九岁的孩子的散文的、数学的兴味:他们立刻把瞻瞻的诗句的意义归纳起来,报告其结果:“四个人吃四块西瓜。”
(《儿女》)
丰子恺和孩子们在一起
2
有一个儿童,他走进我的房间里,便给我整理东西。他看见我的表面合覆在桌子上,给我翻转来。看见我的茶杯放在茶壶的环子后面,给我移到口子前面来。看见我床底下的鞋子一顺一倒,给我掉转来。看见我壁上的立幅的绳子拖出在前面,搬了凳子,给我藏到后面去。我谢他:
“哥儿,你这样勤勉地给我收拾!”
他回答我说:
“不是,因为我看了那种样子,心情很不安适。”是的,他曾说:“表面合覆在桌子上,看它何等气闷!”“茶杯躲在它母亲的背后,教它怎样吃奶奶?”“鞋子一顺一倒,教它们怎样谈话?”“立幅的辫子拖在前面,像一个鸦片鬼。”我实在钦佩这哥儿的同情心的丰富。从此我也着实留意于东西的位置,体谅东西的安适了。它们的位置安适,我们看了心情也安适。于是我恍然悟到,这就是美的心境,就是文学的描写中所常用的看法,就是绘画的构图上所经营的问题。这都是同情心的发展。普通人的同情只能及于同类的人,或至多及于动物;但艺术家的同情非常深广,与天地造化之心同样深广,能普及于有情非有情的一切物类。
(《美与同情》)
丰子恺选集(上中下)
PART 03
岁月清欢
童年是所有人共同的起点。
1
那是我十二三岁时的事,隔壁豆腐店里的王囡囡是当时我的小侣伴中的大阿哥。他是独子,他的母亲、祖母和大伯,都很疼爱他,给他很多的钱和玩具,而且每天放任他在外游玩。他家与我家贴邻而居。我家的人们每天赴市,必须经过他家的豆腐店的门口,两家的人们朝夕相见,互相来往。小孩们也朝夕相见,互相来往。此外他家对于我家似乎还有一种邻人以上的深切的交谊,故他家的人对于我特别要好,他的祖母常常拿自产的豆腐干、豆腐衣等来送给我父亲下酒。同时在小侣伴中,王囡囡也特别和我要好。他的年纪比我大,气力比我好,生活比我丰富,我们一道游玩的时候,他时时引导我,照顾我,犹似长兄对于幼弟。我们有时就在我家的染坊店里的榻上玩耍,有时相偕出游。他的祖母每次看见我俩一同玩耍,必叮嘱囡囡好好看待我,勿要相骂。我听人说,他家似乎曾经患难,而我父亲曾经帮他们忙,所以他家大人们吩咐王囡囡照应我。
我起初不会钓鱼,是王囡囡教我的。他叫他大伯买两副钓竿,一副送我,一副他自己用。他到米桶里去捉许多米虫,浸在盛水的罐头里,领了我到木场桥头去钓鱼。他教给我看,先捉起一个米虫来,把钓钩由虫尾穿进,直穿到头部。然后放下水去。他又说:“浮珠一动,你要立刻拉,那么钩子钩住鱼的颚,鱼就逃不脱。”我照他所教的试验,果然第一天钓了十几头白条,然而都是他帮我拉钓竿的。
第二天,他手里拿了半罐头扑杀的苍蝇,又来约我去钓鱼。途中他对我说:“不一定是米虫,用苍蝇钓鱼更好。鱼喜欢吃苍蝇!”这一天我们钓了一小桶各种的鱼。回家的时候,他把鱼桶送到我家里,说他不要。我母亲就叫红英去煎一煎,给我下晚饭。
(《忆儿时》)
2
学童时代,到乡村的亲戚家作客,那家的老太太(我叫三娘娘的),晚快叫他的儿子(我叫蒋五伯的)送我回家,必然点一股香给我拿着。我问“为什么要拿香”,他们都不肯说。后来三娘娘到我家作长客,有一天晚上,她说明叫我拿香的原因,为的是她家附近有笑鬼。
夏夜,三娘娘独坐在门外的揺纱椅子里,一只手里拿着佛柴(麦秆儿扎成的,取其色如金条),口里念着“南无阿弥陀佛”,每天要念到深夜才去睡觉。有一晚,她忽闻耳边有吃吃的笑声,回头一看,不见一人,笑声也没有了。她继续念佛,一会儿笑声又来。这位老太太是不怕鬼的,并不惊逃。那鬼就同她亲善起来:起初给她捶腰,后来给她搔背;她索性把眼睛闭了,那鬼就走到前面来给她敲腿,又给她在项颈里提痧。夜夜如此,习以为常。据三娘娘说,它们讨好她,为的是要钱。她的那把佛柴念了一夏天,全不发金,反而越念越发白。足证她所念出来的佛,都被它们当作捶背搔痒的工资得去,并不留在佛柴上了。
初秋的有一晚,她恨那些笑鬼太要钱,有意点一支香,插在揺纱椅旁的泥地中。这晚果然没有笑声,也没有鬼来讨好她了。但到了那支香点完了的时候,忽然有一种力,将她手中的佛柴夺去,同时一阵冷风带着一阵笑声,从她耳边飞过,向远处去了。她打个寒噤。连忙搬了揺纱椅子,逃进屋里去了。第二日,捉草孩子在附近的坟地里拾得一把佛柴,看见上面束着红纸圈,知道是三娘娘的,拿回来送还她。以后她夜间不敢再在门外念佛。但是窗外仍是常有笑声。油盏火发暗了的时候,她常在天窗玻璃中看见一只白而大而平的笑脸,忽隐忽现。我听到这里毛骨悚然,立刻钻到人丛中去。偶然望望黑暗的角落里,但见一只白而大而平的笑脸,在那里慢慢地移动。其白发青,其大发浮,其平如板,其笑如哭。这印象,最初大概是从尸床上的死人得来的。以后听见人说善鬼,我就在想象中看见这般的模样。也曾屡次想画一个出来,也往往画得不满意。不满意在于不阴险。无论如何总不及闭目回想时所见的来得更阴险。
(《画鬼》)
丰子恺选集(上中下)
PART 04
艺术人生
用艺术的眼光,善待生活,过好一生。
1
“雨是哪里落下来的?”
窗外一个孩子的话声牵惹了我的注意。我放下手中的书,侧着耳朵,静听下文。
“雨?雨是天上菩萨落下来的呀!”
李家大妈用竹丝扫帚“沙沙”地扫着天井里的梅雨的积水,有口无心地回答四岁的一宁的质问。一宁把“天上菩萨”这个名词反复说了三遍,似乎对它颇感兴味的。但继续又是疑问:
“天上菩萨面盆里倒出来的吗,天上菩萨?”
她大约是要练习这刚才学来的新名词“天上菩萨”,所以尽量地应用,开头用一个,末脚再用一个。
“嗳!勿错!天上菩萨!乖官官,真聪明!”
李家大妈把说话合上了“沙沙”的拍子,有口无心地,断断续续地回答。
我听了发生兴味,抛弃手中的书,立起身来,准备开门去参加她们的说话。但又立刻缩回开门的手,仍旧坐下来,侧着耳朵静听。因为我忽然悟到,我似乎没有参与她们那种说话的资格。
“面盆呢?面盆在哪里?”
这回一宁的话声比前响亮得多。我想见她正在仰起头向空中找寻面盆,朝天喊着。但李家大妈只管拼命地“沙沙”,置之不答,恐怕是没有听见她的话的。她接连问了几遍,带着哭声了。李家大妈这才停止了“沙沙”,而专任对付她:
“什么了,什么了?”
“面盆呢!你为啥勿响?”
“面盆?”李家大妈惊奇地反问,“要面盆做什么?面盆水弄勿得,弄湿了衣裳姆妈要骂。”
“勿是!”一宁顿着脚,恨恨地喊,“喏:落雨呀,面盆呢?面盆在哪里?”
“落雨世界,面盆水弄勿得,弄湿了衣裳姆妈要骂。”李家大妈说过,便开始“沙沙”地扫到大门口去了。
一宁在阶沿上顿着足,连叫“勿是!勿是!勿是”!但李家大妈愈扫愈远,渐渐扫到门外去了。一宁便开始盛气地号哭。
我隔着窗子静听,明知道她是被误解而受冤屈了。那老太婆真是糊涂透顶!我恨不得把自己的灵魂钻进一宁的身体中,帮她表白,但立刻知道无须。因为我静听她的哭声,觉得其抑扬顿挫的音节中已雄辩地详尽地发泄着她心中的愤懑了。现在我试把这片洋洋的哭声翻译为言语:
“你这老太婆该死!我刚才问你‘雨是否天上菩萨从面盆里倒出来的’,你不是说过‘勿错’,又赞我‘聪明’吗?既然我的话是‘勿错’的,现在我就请你把天上菩萨的面盆指出来给我看!怎么你又诬我想弄面盆水呢?既然你称赞我‘聪明’,我这质问正是‘聪明’的进步,怎么你反拿‘姆妈要骂’这等话来坍我的台呢?你所答非所问,你无端污人清白!你这老太婆该死!”
我因此联想到近代的“标题音乐”(program music)——用音描写事象或心情的音乐,换言之,含有文学的内容的音乐。裴德芬〔贝多芬〕(Beethoven)以来世间所盛行的标题音乐,就是从我家的一宁的哭声进步而成的。
(《标题音乐》)
丰子恺
2
你一定在物理学中学过,人的眼睛望出去的线,叫做视线,视线一定是直线,不会弯曲的。
但这是科学上的说法。在艺术上,说法又不同。从艺术上看来,人的眼光,有时是直线,有时是曲线。人在幼年时代,眼光大都是直线的。年纪长大起来,眼光渐渐变成曲线。还有,人在研究艺术的时候,眼光大都是直线的。在别的(例如研究科学,经营生产等)时候,眼光就变成曲线。
你不相信这话吗?有事为证:譬如这窗前有一排房屋,两株苹果树,人在窗中眺望,眼光从眼球达到房屋上及苹果树上。这人倘是小孩,这眼光大都是直线,只射在房屋及苹果树的表面。他只看见屋顶的形状,墙的形状,窗的形状,树的形状以及它们的色彩。但倘这人是熟悉当地情形的成人,他的眼光射到了房屋及树上,便会弯曲起来。他的眼光弯进房屋里头,想见这是人家的住宅,里头住的是某先生和某太太和他们的子女。有时他的眼光再转一个弯,弯进某先生的书橱里,想见他有许多古书,在今日是非常宝贵的。他的眼光还可弯弯曲曲地转到某先生的皮包里,以及他的办公处,甚至某太太的箱子里,以及她的娘家……
又如,这人正在研究艺术,要为窗前景物写生,他的眼光也只注射在房屋及苹果树的表面,只看见它们的形状、色彩和神态。但倘这人正在研究工程,他的眼光就会转弯,弯到房屋的木料上,构造上,以及价值上去。倘这人正在研究生物,他的眼光也会转弯,弯到苹果树的根茎枝叶上去。倘这人是木匠,他的眼光会弯到树干的质料上去。倘这人是水果店老板,他的眼光还会弯到未来的花和果子上去……
可见各人的眼光不同,有的作直线,有的作曲线。因此各人所见的也不同。眼光直的,看见物象本身的姿态。眼光曲的,看见物象的作用,对外的关系。前者真正叫做“看见”,后者只能称为“想见”。
成人,研究科学的人,经营生产的人,看物象时都能“想见”其作用及因果关系。却往往疏忽了物象本身的姿态。反之,儿童及艺术家,看物象时不管它的内部性状及对外关系,却清清楚楚地看见了物象本身的姿态。
你得疑问:艺术家就同孩子们一样眼光吗?我郑重地答复你:艺术家在观察物象时,眼光的确同儿童的一样;不但如此,艺术家还要向儿童学习这天真烂漫的态度呢。所以从前欧洲的大诗人歌德(Geothe),被人称为“大儿童”。因为他一生天真烂漫,像儿童一样,才能做出许多好诗来。
(《艺术的眼光》)
AUT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