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宣布召回 11.6 万辆 SU7 汽车,原因是软件系统存在 Bug 需升级,官方强调升级全程免费,不会给车主增加负担。这本是企业主动补救的负责任之举,但仍引发了公众对新能源汽车智驾系统的广泛讨论 —— 毕竟 “免费升级” 的背后,是智驾技术尚未完全成熟的现实,而这早已不是新能源车企第一次因系统问题采取行动。消费者更关心的是,这些不断迭代的 Bug,是否会成为威胁行车安全的隐患。
此次召回难免让人联想到今年 3 月的悲剧:三名女大学生驾乘小米 SU7 时,车辆撞上前方障碍物,最终不幸身亡。尽管事故原因至今未明确,究竟是智驾系统失效还是人为驾驶失误尚无定论,但这起事件已让不少人对智驾技术的可靠性打上了问号。如今小米因系统 Bug 召回车辆,更让公众的担忧有了具象落点 —— 即便车企能及时补救,可一旦行驶中系统突发故障,留给车主的反应时间或许只有几秒,任何疏漏都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更令人揪心的是,部分车主对智驾系统的过度依赖正暗藏风险。如今各大车企纷纷主打 L2、L3 甚至 L4 级智驾,宣传语不断模糊 “辅助” 与 “自动驾驶” 的边界,导致有车主在高速上放心入睡,完全交由车机系统接管。可事实上,目前哪怕最先进的智驾技术,也无法彻底摆脱人的监控:它能识别常规障碍物,却难应对突发路况;能保持车道居中,却无法预判其他车辆的违规操作。把生命交给仍在迭代、甚至存在 Bug 的系统,无异于拿安全当赌注。
必须明确的是,当下所有智驾功能都只是 “辅助工具”,而非 “自动驾驶”。小米的召回事件再次提醒我们:科技进步虽快,但尚未达到车机系统可彻底接管驾驶的阶段,系统 Bug 需要通过升级修复,技术短板更需要人来弥补。对车主而言,无论车企宣传的智驾技术多先进,都应始终保持警惕 —— 双手紧握方向盘,脚随时备在刹车上,这才是对生命最基本的敬畏。毕竟生命只有一次,绝不能成为技术迭代路上的 “小白鼠”,在科技尚未成熟前,守住人为把控的底线,才是行车安全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