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出了个大新闻,相关部门发布了新的路测规定,亮点之一就是允许无安全员的自动驾驶车辆进行上路测试。这一消息在汽车圈和科技圈都引起了轩然大波,大家纷纷议论,这未来出行的变革是不是要加速了?
以前我们说起自动驾驶,脑海里总会浮现出车辆里坐着安全员,时刻准备接管车辆的画面。但新规一出台,意味着部分达到特定技术标准的车辆,可以真正实现 “无人” 上路测试了。就拿一些已经在特定区域试运行的自动驾驶出租车来说,以往副驾驶或者后排会坐着一位安全员,现在按照新规,只要车辆符合一系列严苛的安全和技术要求,就可以把安全员 “解放” 了。这对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成熟和商业化应用,简直太重要了。车企和科技公司不用再为每一辆测试车配备专门的安全员,能节省大量的人力成本。而且没有了安全员在旁,车辆可以更真实地模拟未来实际运营场景,测试数据也会更准确。
不过,新规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那就是事故责任认定。想象一下,一辆没有安全员的自动驾驶汽车出了事故,这责任该算谁的?要是按照传统交通事故的处理方式,直接找驾驶员,可车上没人啊。
有人可能会说,那肯定是车企或者技术研发公司的责任,毕竟是他们的产品出了问题。但事情没这么简单。智能网联汽车涉及到复杂的技术系统,从传感器、算法到执行机构,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出故障。要是事故是因为传感器被路上飞溅的石子砸坏,导致车辆感知出现偏差,那车企能负全责吗?又或者是因为地图数据更新不及时,车辆按照旧数据行驶,误入危险区域,这时候地图供应商要不要担责呢?
再从另一个角度看,要是事故另一方是普通人类驾驶的车辆,人类驾驶员会不会觉得自己是弱势群体,不管啥情况,自动驾驶汽车都得承担主要责任呢?这种心理可能会影响事故责任认定的公正性。我记得之前有个案例,一辆辅助驾驶功能开启的汽车和普通汽车发生碰撞,双方就责任认定争论不休。辅助驾驶汽车一方认为自己按照程序正常行驶,是对方违规变道;而普通汽车驾驶员则觉得开启辅助驾驶的车辆就应该更智能,能自动规避所有风险。这还是有驾驶员在的情况,要是无安全员的自动驾驶汽车遇到类似情况,那争议说不定更大。
目前相关部门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复杂性,正在努力制定更完善的事故责任认定标准。有些地方已经开始尝试在事故调查中引入第三方专业技术机构,对事故车辆的技术状态进行全面检测和分析。比如,通过读取车辆的行驶数据记录,查看事故发生前车辆的各项参数,判断是技术故障还是其他原因导致事故。但这也只是初步的解决办法,在实际操作中,不同技术机构的检测标准和结论可能存在差异,又会引发新的问题。
智能网联汽车新规允许无安全员自动驾驶路测,无疑是向未来出行迈出了一大步,但事故责任认定这个 “拦路虎”,还需要各方齐心协力,尽快找到更合理、更科学的解决办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放心地迎接自动驾驶时代的到来。大家对这个新规和事故责任认定问题有啥看法,都来评论区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