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至14日,第二十一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以下简称“泰达汽车论坛”)在天津滨海新区举办。本届泰达汽车论坛围绕“增动能 启新篇 向全球”的年度主题,邀请行业嘉宾展开深入研讨。
期间,在碳循环生态专场“汽车产业低碳发展与资源循环利用新机遇”主题研讨中,来自研究机构、行业组织、企业等方面的嘉宾立足行业现实,深刻剖析现象,探索发展机遇,提出独到观点,并结合主题进行了智库报告发布。会议由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航空发动机研究院教授,清华大学(车辆学院)-壳牌清洁交通能源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帅石金主持。
“增程式电动车是为2030年碳达峰作贡献的主力汽车。”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在演讲中高度肯定增程式电动车,他指出,增程式电动车节油率高的关键技术在于,第一,电池并联发动机用料少,且电池也有更高的容量,省钱又减排;第二,内燃机采用阿特金森-米勒循环,转速恒定在最佳燃耗点,内燃机热效率在45%以上;第三,增程器与电池随时互补高度节能;第四,回收刹车、下坡的能量,可节油10%-15%;第五,优化控制,节能效果最大化。两电源并联才能互补,发动机排量才能减一半,转速才能定在最佳经济点,电池用量才会减少,车重才会大为降低,大为节能。节能减排是电动汽车的宗旨,是技术水平的主要评判依据,增程式电动车能做到高度节油,是先进技术。
围绕我国汽车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建设进展,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专家、中国汽车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郑天雷在演讲中介绍了相关工作背景、主要进展后表示,我们对未来工作的思路,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持续完善标准体系,尤其是针对固态电池、换电等新模式、新技术,重新梳理和完善标准体系,填补标准空白;二是加强重点领域标准研究,包括碳管理、节能、新能源汽车、循环利用等领域的标准,需要在短时间内加快制定进度,形成更完善的技术支撑;三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履行好我国在国际标准组织中的职务,更好地将我国的技术方案推向国际,支撑我国汽车产业和技术“出海”,助力行业发展。
目前,汽车以旧换新也为报废机动车回收产业带来新的机遇。中国亚洲经济发展协会汽车再循环产业发展委员会会长张莹在演讲中谈到,去年的汽车回收量的增速相对比较乐观,全国已经突破了800万辆的报废回收量,同比增长了64%。这个增长率主要是“两新”政策起到了助力作用。张莹表示,为迎合报废机动车回收产业发展和汽车产业低碳绿色发展,充分发挥产业承接作用,无论是在汽车产品的优化更新,还是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过程中,回收端的规模化和标准化,以及相关技术的发展,也是产业经济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三电”的重要一极,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电池有限公司总经理白春平在演讲中提出,随着新能源汽车产量的增长,动力电池在不断扩张,已经从原来的一年使用量100余GWh,到今年的1000多GWh,到2030年将有3000多GWh,而1个GWh就相当于有1万吨动力电池要回收,所以退役量也将非常庞大。为此,他认为,要与科研院、相关企业共建国家技术中心,围绕技术链开展技术攻关,从退役电池的生产到拆解,要使原料回收的纯度更高、能耗更低、产品更加标准化,使得回收行业更具技术含量;要通过参股或者控股、搭建平台,使这个产业从材料到产品、资源、回收再利用的整个产业链拉通,与有关机构联合推动中国电池数字身份证的互通互认,打通新能源汽车“出海”的链条。
在智库报告发布环节,中汽数据有限公司发布了《基于EPR的汽车资源循环利用政策及产业发展研判》(注:EPR即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报告。中汽数据有限公司动力电池室主任王攀从汽车产业发展动态、EPR制度实践、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未来发展方向对报告作了发布解读。王攀表示,无论是汽车EPR制度的深化实践,还是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管理升级,核心都在于以EPR为抓手,打通资源循环链路、完善标准体系、强化产业协同。未来,我们将持续依托智库优势,深入调研行业需求,为政策制定与产业发展提供支撑,推动中国汽车产业迈向更高水平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本届泰达汽车论坛由日本汽车工业协会、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欧洲汽车工业协会联合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