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2025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开幕,在当天的“高层峰会:聚焦硬科技,以科技创新持续引领产业创新”中,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CTO 吴会肖发表题为“系统化创新驱动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演讲。
她指出,中国汽车正在从汽车大国稳步迈向汽车强国。站在这样一个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窗口期,中国车企如何持续地攀高向新,如何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不仅关乎企业生存,也关乎国家产业的竞争力,也关系到我们的全球话语权。
从规模扩张迈向质量精进的发展范式之变来看,过去十年,中国汽车产业凭借政策和市场的双轮驱动,实现了大步快跑,产销规模、核心技术和产业链的能力都有了显著提升,但是在高速增长的背后确实存在资源错配、内卷加剧的问题,这对于中国汽车产业公信力是有负面影响的。
未来五年,期待行业进入稳步精进阶段,回归造车本质,谋求长期主义下的系统能力的跃升,这就要求企业更加精准地洞察用户需求,更高效地整合技术资源,更加扎实地构建整个体系的韧性,在每个细分领域、技术细节上深耕细作,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助力中国汽车在世界范围内的公信力提升。
从集成创新走向基于问题和需求导向的原始创新来看,从单点突破创新迈向系统融合创新,未来的企业不再是出行的工具,而是进化为具有感知、思考和净化能力的智能生命体,技术架构也确实正在从预控制向中央计算转变,更关键的创新模式也会从企业内部研发走向跨界协同、生态创新。只有打通硬件、软件、算法与生态,实现技术、用户、场景的闭环迭代,才能赢得未来竞争的主动权。
“未来一定是从本土深耕迈向全球突围。”她指出,汽车产业自诞生之初就具有全球化的基因,也只有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经营品牌、服务用户,才能持续地提升国际竞争力。全球化不再是单一的产品出口,而是技术、品牌、制造、供应链与文化价值的生态出海,这就要求企业不仅要应对市场、法规,理解环境不同的偏好,实现研发、生产、供应链和品牌建设的全身布局。
“未来全球汽车产业的竞争,新的是技术创新,新的是产业协同,新的是综合国力,我们也希望能够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协同产业各方,共享基础研发成果,实现技术共生。拉通上下游标准体系,构建生态共生,谋求全产业链利润的合理分配,推动价值共生。”吴会肖最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