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苹果17发布刚落幕,郑州富士康流水线就开始了连夜赶工。
9800元返费创历史新高,8月高峰期单日报名超万人。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从“赏饭吃”到“用完即弃”,富士康的傲慢从未改变,改变的只是它需要工人的迫切程度。
那些为高额返费拼命的年轻人,是忘了它的真面目,还是生活的重负已让他们别无选择?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9月10日凌晨,iPhone17正式发布,售价5999元起。
同一时刻,郑州富士康的20万工人正在车间里赶工。
为了这个生产旺季,富士康7月就启动了大规模招工。
返费金额一路飙升,从4800元涨到6500元,再到8500元,最后冲到9800元。
以至于8月初,港区富士康门口的招工现场人山人海。
早上6点就有人排队,到了8点,队伍已经排到马路对面。
保安拉起警戒线维持秩序,喇叭里循环播放着招工信息。
一天下来,报名人数破万。
可虽然有这么多人报名,但招工门槛却一降再降:
7月份还要求高中学历,体检合格,查验身份证和银行流水。
到了后面俩月,学历不限,银行流水也不看了,连体检都可以“自愿放弃”。
有工人说,现在只要是个活人,能干活就行,这是咋回事?
事实上,9800元的返费听起来很诱人。
但每年来的临时工,能拿到全额返费的不到三成。
一位干了三年的老员工透露,大部分人干一两个月就走了。
因为这里的员工,工作时间是早8点到晚8点,中间只休息1小时。
理论上每天工作11小时,但生产任务紧的时候,晚上10点下班是常事。
而周日能不能休息,具体还要看生产进度。
这样高的工作强度,让众多临时工无法适应,来了又走。
不仅如此,正式工和临时工的待遇差别很大。
正式工底薪2400元左右,加上加班费,月收入4000多元。
看着临时工拿高返费,心里自然会不平衡。
但临时工也有苦衷,他们没有五险一金,没有年终奖,干两三个月就得走人。
可富士康需要的,恰恰就是这种灵活用工。
因为iPhone新品发布前的3个月是生产高峰期,需要大量人手。
等到12月份订单减少,这些临时工自然就被“优化”掉了。
这种“用完即弃”的用工模式,被富士康玩得炉火纯青。
但别忘了,当年它可是被深圳“赶”出来的
2010年1月到11月,深圳富士康接连发生14起员工跳楼事件,震惊全国。
巨大舆论压力,使富士康不得不开始向内地转移产能。
而河南抓住机会,开出优厚条件,势必要把富士康拉到郑州。
当年,河南省长郭庚茂带着省市领导,在新郑机场等候从台湾飞来的郭台铭。
无论郭台铭去哪里,他都全程陪同,像狗皮膏药一样缠着人家。
甚至在每天晚上吃饭的时候,都在不断劝说郭台铭,让他把厂建在河南。
这才有了,郑州的富士康工厂。
但河南也不负众望,很快就将郑州富士康,发展为全球最大的iPhone生产基地。
最高峰时,全球一半的iPhone都是“郑州造”。
与此同时,富士康也成了河南最大的进出口企业,2023年进出口额超过2800亿元,占全省外贸总额的六成。
但富士康在河南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
2022年10月,因为疫情防控问题,郑州富士康大批员工选择离开。
网上流传的视频显示,成千上万的工人拖着行李,沿着高速公路步行回家。
这件事情再次引发公众舆论风波,迫于压力,富士康再次承诺改善管理,提高待遇。
而2024年7月,富士康在海外发展受挫后,又高调宣布要在郑州投资10亿元,设立新的营运总部。
河南方面表示热烈欢迎,仿佛之前郭台铭“赏饭吃”的言论从未有过。
而就在富士康“回归”河南的同时,它在印度的布局正在加速。
2024年,富士康印度工厂首次同步生产4款iPhone新机。
到了2025年上半年,印度产量达到2390万台,其中97%出口美国。
按照原本的规划,2026年美国市场的iPhone将全部由印度生产。
但印度工厂的成本比中国高5-10%,而良品率也只有80%出头。
所以,苹果产品的核心供应链,还是在中国手里。
在苹果全球187家核心供应商中,仅中国企业就占了92家。
而此名单上,非中国企业中,仍有超80家将工厂设立在中国。
现在看来,中国制造在苹果产业链中的地位,是十分稳固的。
这次iPhone17的配置确实豪华:
A18芯片,支持AI功能,4800万像素主摄,全系标配LTPO屏幕。
但这些进步,跟富士康的20万工人有多大关系?
答案是,几乎没有关系。
无论iPhone的芯片多先进,屏幕多高端,到了组装环节,还是那些简单重复的动作。
工人们不需要懂A18芯片的原理,不需要知道LTPO屏幕的优势,他们只需要按照作业指导书,把零件装到该装的位置。
一位在富士康干了5年的工程师说:“iPhone一代比一代先进,但组装工艺没有本质变化。”
这就导致工人的技能要求,反而在降低,因为很多工序都被自动化设备取代了。
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产品越智能,工人越像机器。
不只是富士康,整个“果链”都在疯狂扩产。
立讯精密在昆山增加产线,蓝思科技在浏阳扩建工厂,领益智造到处招人。
为了抢人,这些企业的内部推荐奖金都涨到了5000-6000元。
表面上看,这是苹果产业链的繁荣。
但实际上,订单在哪里,工厂就在哪里,哪里的工人便宜,订单就去哪里。
所有的繁荣下,牺牲的都不过是那批廉价劳动力。
每年的循环都一样。7-8月开始招工,9-11月拼命生产,12月以后订单下滑,临时工陆续离开。
到了第二年,一切重新开始。
夜晚的富士康工业园灯火通明,10多万平方米的厂房里,传送带24小时不停运转。
那些为了9800元返费咬牙坚持的年轻人,那些“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日日夜夜,都是这个庞大机器上的螺丝钉。
这就是iPhone17的另一面,不是发布会上的掌声和欢呼,而是流水线上的机械和重复。
不是科技进步的荣光,不是“中国制造”的骄傲,而是20万人的生存困境,是一个我们都不愿面对的真相。
明年这个时候,富士康门口又会排起长队,返费可能涨到1万2,也可能降到7000。
但不管多少,总会有人为了这笔钱,走进那个“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世界。
从“离不开河南”到“赏饭吃”,富士康的傲慢从未改变。9800元返费,不过是画饼充饥的把戏。富士康的万人长队,是中国制造业的一面镜子。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家工厂的傲慢,更是整个产业链条上的无奈。
参考文献:
1.红星新闻-2025-09-11——《“进厂了,人超级多!”苹果iPhone 17昨起发售,郑州富士康急聘工人》
2.新黄河-2025-09-10——《苹果iPhone17发布,中国依然扮演苹果供应链关键角色》
3.每日经济新闻-2025-09-10——《招人!招人!郑州已有20万人正在赶工生产iPhone17,影视飓风老板给全体员工发17ProMax:花费或超1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