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距离单季度扭亏为盈,只差临门一脚。
在今天下午公布的 2025 年二季度财报中,小鹏交出了一份极具看点的成绩单:
- 新车交付量 103181 台,同比激增 241.6%;
- 总营收达 182.7 亿元,同比上升 125.3%;
- 其中汽车销售收入 168.8 亿元,同比飙升 147.6%;
- 综合毛利率 17.3%,高于 2024 年同期的 14%;
- 汽车毛利率达到 14.3%,而去年同期仅为 6.4%;
- 净亏损缩小至 4.8 亿元,相比 2024 年二季度的 12.8 亿元大幅改善;
- 现金及等价物 188.1 亿元,较去年同期的 142.5 亿元显著增长。
可以说,自 2024 年下半年以来,凭借 M03、P7 等高性价比车型的发力,小鹏实现了销量爆发式增长。不过,对于一家车企来说,长线利润并不能只依赖中低端产品。接下来,小鹏将在 2025 年余下的时间内,带来 30 万级的全新 P7 和 40 万级的 X9 增程版等高端车型,为第四季度乃至未来盈利奠定基础。
问题是,在竞争激烈、价格敏感的中国市场,小鹏如何塑造自己的高端叙事?今晚财报会上释放的信号,给出了部分答案。
降低依赖
大众合作的服务费用,显著缓解了小鹏的亏损压力。
2025 年二季度,小鹏服务及其他收入为 13.9 亿元,高于 2024 年同期的 12.9 亿元,虽然略低于今年一季度的 14.4 亿元,但依旧让小鹏亏损环比收窄。随着与大众联合开发的电子电气架构扩展至燃油和插混平台,该项目的生命周期或将比预期更长。小鹏方面也确认,大众合作车辆一旦进入 SOP,就会成为公司的“第三大经常性收入来源”。
依靠这笔收入,小鹏二季度的整体毛利率提前实现 17%,而此前高盛预测要到四季度才可能达到。但大众费用显然无法长期作为小鹏盈利的坚实支撑。
另一方面,小鹏毛利率提升,也与产品结构调整有关。M03 Max 起售价仅 12.98 万元,但其交付比例下降,而更高定位的 G6/7/9 系列集中交付,让单车均价出现回升:2025 年二季度均价为 16.36 万元,高于一季度的 15.28 万元,虽然低于去年同期的 22.58 万元,却在利润率层面带来了改善。可见,产品高端化,是小鹏毛利率回暖的关键良药。
智能化规模落地
另一条盈利突围路径,落在智能化商业化上。
即便在 2023 年最艰难的时候,小鹏依旧投入 52.77 亿元用于研发,占当年营收的 17.2%。过去十一年的技术积累,正逐步转化为落地效能,目标覆盖私家车、Robotaxi 以及人形机器人。
财报会上,何小鹏透露,从今年三季度上市的 G7 Ultra 与全新 P7 Ultra 起,小鹏所有 Ultra 车型将搭载自研的 3 颗图灵 AI 芯片,算力高达 2250TOPS,并加载 VLA VLM 大模型。8 月灰度推送的 VLA 初版,将对标行业顶级体验,年底版本有望明显进化,2025 年起逐渐拉开与友商差距。
小鹏的底气不仅在于算力,还在于模型规模的提升。车端模型参数量将提升至百亿级,帧率超过同行两倍。这成为其冲击 2026 年 L4 量产,以及开启 Robotaxi 试点和人形机器人量产的技术支点。AI 叙事,已成为小鹏以及整个新能源车行业的新增长引擎。
值得注意的是,小鹏不再一味强调“科技标签”,而是尝试在设计与情绪价值上做文章。
新 P7 的尖刀角色
8 月 27 日,全新小鹏 P7 将正式亮相,这也是 2025 年小鹏最重要的车型之一。
它不仅承载了 P7 这个名字的延续,还承载着小鹏进军高端化的战略任务。何小鹏在预售发布会和财报会上均强调,公司的战略已从“科技优先”转向“设计优先”,新 P7 就是这一转型的首个落地成果。
为此,小鹏在上海、广州重金打造造型团队,把设计与智驾研发并列为战略重心。结合与大众共研的底盘、图灵芯片驱动的高阶智驾与座舱,新 P7 被定位为真正的“水桶车”。
效果已经显现:小定订单创下历史新高,用户群体更年轻、男性比例更高,成功吸引了一批此前未关注小鹏的潜在用户,实现品牌破圈。新 P7 的使命,是拉升单车均价与毛利率,成为推动四季度盈利的关键变量。何小鹏更放言,有信心让新 P7 跻身 20~30 万元纯电轿车市场前三。
在“由下而上”的中国车市,小鹏的打法正在逐渐清晰:以智能化为利器,以设计力为情感筹码,用新 P7 为尖刀,冲击高端化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