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数年,新能源汽车产业曾经历过“电池荒”和“芯片荒”,一度影响了整车产能。但凭借供应链快速多元化、技术替代及时突破(如国产芯片、固态电池)以及全球产能迅速补位,这些问题并未真正形成“卡脖子”。
然而,真正可能成为关键掣肘的,却是电驱系统。幸运的是,这张王牌如今掌握在中国手里。
---
1. 永磁同步电机成绝对主流
在新能源汽车的“新三大件”中,电驱系统直接决定性能与体验。尤其是永磁同步电机,凭借效率高、稳定性好、适配度强,已在驱动电机市场占据超过96%的份额,全球市占率更是超过75%。
这类电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其中的核心原料稀土不可替代。钕铁硼、钐钴等稀土材料构成了电机的永磁体,是实现高效运转的关键。而中国恰恰掌握了全球90%的稀土精炼产能和85%~90%的磁体出口,在产业链中占据无可动摇的主导地位。
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在2025年有望突破2500万辆,仅驱动电机就将拉动稀土年增量需求超过10万吨。这让稀土永磁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战略高地”。
---
2. 出口管制引发全球车企焦虑
2025年4月,中国对部分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导致海外车企原材料供应骤减,高性能磁体“一货难求”。
由于中国采取的是“原料受限、成品放行”的政策,永磁电机本身出口不受限。这让海外车企面临两难选择:
- 直接购买中国电驱动系统:但需接受更高的价格条款。例如,钕铁硼价格从2024年的80万元/吨涨至2025年的120万元/吨,仅此一项就使单车成本增加500~800美元。大众、丰田等不得不接受中国供应商溢价,利润空间被压缩。
- 转移生产环节至中国:部分企业考虑将半成品运回中国安装磁体,但这与欧美“产业回流”政策相冲突,还面临关税壁垒。
- 自力更生:欧美虽力图发展本土稀土产能,但短期内难以摆脱中国依赖。比如丰田与澳洲Lynas合作项目,最快也要2026年投产。即便如此,目前Lynas的稀土仍需在中国提纯。
在技术替代层面,宝马、特斯拉等正尝试无稀土电机方案,但普遍存在功率密度下降、整车续航受损等问题,难以完全取代现有体系。
---
3. 中国形成“资源-技术-市场”三重优势
如今,中国不仅掌握稀土资源,还已打通“稀土—磁体—电机”的完整产业链。比亚迪旗下弗迪动力就是典型代表,实现了垂直一体化生产。相比之下,海外车企多依赖第三方供应商,灵活性明显不足。
在技术层面,中国的电驱动已实现追赶甚至部分超越。2024年,中国新增电机相关专利数量占全球43%,工信部强制实施的电机能效标准,也倒逼产业升级。比亚迪、华为、吉利等企业在高功率密度电机、多合一电驱动集成方面均已站上国际前列。
在市场层面,中国电驱系统装机量全球第一。2025年上半年,弗迪动力装机量达173.7万台,市占率27.7%,遥遥领先。华为数字能源、比亚迪电机等也正在加速开拓海外市场,中国电机价格比欧美同类低20%~30%,成为奔驰、宝马甚至特斯拉的重要供应来源。
---
4. 从追赶者到定义者
几十年来,中国在传统燃油车的发动机、变速箱技术上长期是追随者。但进入电动化和智能化新时代,电驱动系统成为中国率先实现“弯道超车”的赛道。
未来,在稀土资源主导、技术创新突破和规模化市场优势的共同作用下,中国有望在2030年前将全球电驱市占率提升至50%以上,成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的标准制定者和产业引领者。
---
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滴汽车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