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华量”这三个字,已经成了车圈里绕不开的话题。
如果我们把时钟拨回,当年问界M5首发时,并没有多少人相信华为能在汽车圈掀起如此大的风浪。但事实却出人意料。华为凭借对产品定义的强势掌控、对市场的敏锐反应以及对营销的深刻理解,狠狠打破了传统车企的行业天花板。这种“降维打击”的方式,不仅让传统车厂措手不及,也让科技公司进入造车赛道找到了全新路径。小米、蔚小理们同样如此,用互联网思维重塑了汽车行业的竞争格局。
如今,华为在汽车产业链中地位举足轻重,这份话语权完全是凭借长期打磨与实力积累赢来的。鸿蒙智行的产品已经默认被公众视为“华为的车”,哪怕车标上并没有“华为”两个字。这与博世的模式有天壤之别。博世的技术强,但没人会因为一台车用了博世的系统而认定它是“博世的车”;而一旦华为的标识出现在车上,消费者天然会赋予它“华为出品”的光环。
正因如此,车企们纷纷追逐“含华量”。从广汽、长安到东风,再到奇瑞、岚图,不少新车型都高调搭载华为的乾崑智驾ADS 4.0和鸿蒙座舱5.0。甚至豪华品牌也按耐不住:奥迪Q6L e-tron与A5L就成了搭载华为智驾的首批传统豪华车型。与此同时,广汽增资华望,长安董事长亲赴深圳与任正非会面,足见各方的热情。
然而,追求“含华量”并非万能解药。华为能够在新能源时代扮演“博世式”的角色没问题,但与博世不同的是,华为带来的更是品牌背书,而非单纯的技术背书。依附华为的品牌会不可避免地被分成“亲儿子”和“干儿子”:谁能进入鸿蒙智行,谁能得到余承东站台,谁就是“嫡出”;而其他深度绑定的厂商,再怎么强调合作,最终也还是“庶出”。这种差距,随着华为品牌影响力的增强只会越来越明显。
对奥迪、宝马这样本就拥有强大品牌溢价的企业而言,提升“含华量”无可厚非,反正华为不会喧宾夺主。但对于岚图、阿维塔这些还在苦苦寻找定位的新锐高端品牌,过度依赖华为,长远来看并不明智。因为当华为把这套体系铺开到整个行业后,大家都会有,差异化优势自然消失。最终,车企若不能掌握自己的核心智驾研发和产品定义,只会让自身愈加依附华为,而失去独立生存的根本。
当年陈虹那句“不能把灵魂交给别人”,虽被群嘲,却句句在理。真正有生命力的企业,如比亚迪、吉利、蔚小理等,都选择牢牢把控自研智驾和营销权。这才是长久之道。
所以,与其盲目追求“含华量”,不如思考为什么小米、蔚小理无需依赖华为就能站稳脚跟?他们的安身立命之本是什么?为什么传统车企难以复制?唯有真正参透这些互联网造车企业背后的逻辑,传统车企的转型才可能真正成功。否则,终究只是隔靴搔痒。
关注我,或许能得到一些启发。
——「车舆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