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巴黎车展上,零跑汽车 CEO 朱江明说三年后国内纯燃油车可能没了,只剩少数人收藏。这和欧阳明高说 2028 年新能源车市占率 70% 呼应,却引了行业大争论。
近期何小鹏在罗永浩的采访博客里也说,中国5年后剩5家车企。
大家都在问,燃油车真会三年就退出?中国车企会不会只剩 5 家?要弄明白,得从技术、市场、政策三方面慢慢看。
朱江明这么判断,是因为新能源车渗透率超 50%,但没考虑燃油车退出的复杂。增程、插混还在用内燃机,2025 年市占率超 6%,长途、极端天气里还没法替代。
就像理想 L 系列增程车,2025 年单月卖超 5 万辆,用户就图没续航焦虑,还能少花钱,这种需求短时间变不了。
政策上,海南说 2030 年禁售燃油车,可全国没定时间表。欧盟还允许用合成燃料的内燃机不被禁,给了燃油技术缓冲空间。
盖世汽车预测 2030 年纯燃油乘用车还占 14%,韩志玉更提出 “433 格局”:纯电 40%、混动 30%、先进燃油车 30%,后者会守着高端性能、越野这些领域。
行业里都知道车企会越来越集中,但说 5 年后只剩 5 家,也太简单了。AlixPartners 说 2030 年 129 个新能源品牌里,就 15 家能财务健康。
可这数据没算传统车企转型的情况,比如丰田做了 bZ5,13-16 万就带激光雷达,还用比亚迪电池,全系配 9 气囊,靠这些在市场里站稳了。
政策也没说要淘汰中小车企,反而鼓励智能驾驶研发,还推动央企好好并购。2030 年存活的车企可能是金字塔样:比亚迪、吉利这些头部占 40% 以上。
长安、广汽靠混动稳住基本盘,小米、华为系这些新品牌,就靠智能生态进细分市场,各有各的活法。
其实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的结局,是能源多元和技术协同的事。固态电池、超快充 2027 年后可能普及,能降低纯电车门槛。
但过渡期里,混动还能补需求缺口。清华大学帅石金教授说,电动化不是纯电替代,是能源多元下的技术一起进步。
对车企来说,能不能转型成功,看三方面:一是自己搞技术,像零跑那样全域自研;二是整合供应链,比如比亚迪垂直一体化;三是跟上政策。
就像上汽大众给燃油车加智能功能,稳住基本盘。朱江明的话更像警钟,提醒传统车企赶紧转,不然真会完蛋。
中国新能源车从不到 5% 到超 50% 用了十来年,但燃油车退出会慢很多,技术、区域市场、用户习惯都会影响速度。
三年后,纯燃油车在一二线城市新车市场可能边缘化,但三四线、农村和高端性能领域还有位置。
五年后,中国车企大概是 “10+N” 生态:10 家左右有全球竞争力的头部企业,加 N 家深耕细分市场的特色品牌。
电动化浪潮肯定挡不住,但市场会证明,理性转型比激进的预言更接近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