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塔财经前言:账上躺着近亿利润,经营现金流却失血近亿,这家3D打印企业的IPO之路暗藏玄机。
瞭望塔财经获悉,杭州易加三维增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易加增材”)的科创板IPO申请已于2025年6月30日获受理,计划募资12.05亿元投入扩产及研发项目。作为工业级3D打印领域的“小巨人”,公司近年业绩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022-2024年营收从2.47亿元增至4.71亿元,净利润由2892万元跃升至9881万元。
然而瞭望塔财经深度剖析招股书发现,公司存在五大风险点:核心技术人效矛盾加剧、客户集中风险被分散披露、产能利用率下滑仍大举扩产、控制权高度集中隐患、国家标准参与度与核心技术国产化率形成反差。这些都可能成为上市审核的“拦路虎”。
1、光鲜业绩背后的财务隐忧,2亿应收账款成“定时炸弹”
从表面数据看,易加增材的业绩增长曲线令人艳羡。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2.47亿元、4.09亿元和4.71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892.60万元、6858.15万元和9881.34万元。
但现金流数据却描绘出另一番景象。2024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暴跌576%,净流出9379万元,与9881万元的净利润形成刺眼反差。回溯2023年,这一数字还是净流入1967万元,经营质量恶化趋势令人担忧。
现金流恶化的根源在于不断膨胀的应收账款。截至2024年末,公司应收账款余额高达2.17亿元,占营收比重攀升至46.04%。更令人警惕的是,其中34.59%(7497万元)账龄已超过一年,公司坦言部分款项“未能完全收回”。
与此同时,存货风险也在悄然累积。报告期内存货账面价值从2.68亿元增至4.45亿元,占流动资产比例维持在40%以上。公司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三年连涨至717万元,但若市场竞争加剧或技术迭代加速,这些堆积如山的库存随时可能变成吞噬利润的“黑洞”。
2、卡脖子之痛,命脉部件100%依赖进口
作为科创板拟上市企业,易加增材的技术实力可圈可点。截至2025年4月30日,公司拥有授权专利123项(其中发明专利49项)、软件著作权41项,参与制定11项增材制造技术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
公司在大尺寸金属3D打印设备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2024年推出的EP-M2050在三轴打印尺寸上突破2米限制,配置36激光6矩阵模式。其产品已应用于中国航发集团、中国航天科技等航空航天领域核心企业,4个应用案例入选工信部2023年增材制造典型应用场景名单。
但招股书揭露了一个致命软肋——激光器、振镜等核心部件“主要从境外进口”,且“国产替代短期无法实现”。这意味着一旦国际贸易摩擦升级,供应链随时面临断裂风险,生产线停工、订单违约、客户流失的连锁反应将不可避免。
这种依赖性与公司的国际化战略形成微妙反差。公司在德国、美国设立子公司拓展海外市场,2024年境外销售7075万元,占比15.22%。若海外政策生变,易加增材恐将面临“两头受堵”的困境。
3、家族企业治理隐疾,97人团队撑起12亿募资梦
股权穿透显示,易加增材具有典型的家族企业特征。实际控制人李诚、李健浩父子通过永盛控股持有公司30.64%的股份。加上公司总经理吴朋越与李氏父子签署的《一致行动协议》,李氏家族实际掌控54.53%的表决权。
这种高度集中的控制权结构,引发市场对公司治理有效性的担忧。招股书披露,公司历史上曾存在股权代持问题:北京易加设立时,冯涛代持孙建民等10名员工197.5万元股权,直至2016年3月才“还原”。更令人咋舌的是公司曾为满足银行贷款要求实施“转贷”,将贷款资金先支付给供应商再转回。
人力配置与募资规模严重失衡。企查查数据显示,这家计划募资12亿元的“科技新贵”,2024年参保人数仅97人。研发团队规模更显单薄,研发人员占比16.77%,研发投入占比从2022年的8.57%降至2024年的6.50%,不及科创板同行业公司均值的一半。
4、诉讼与扩张的悖论,产能利用率下滑仍豪募12亿
截至2024年底,易加增材及子公司存在未决诉讼涉及金额2118万元。在IPO敏感期,任何一桩官司的发酵都可能成为上市路上的“拦路虎”。
募投项目的合理性也值得深究。公司计划募资12.05亿元,其中4.29亿元用于北京易加三维金属3D打印扩产项目,3.57亿元投入杭州增材制造设备产业化项目。公司解释募投项目旨在提升大尺寸设备产能,但技术迭代风险如影随形——若行业突破“米级”技术瓶颈,公司引以为傲的大尺寸设备可能面临贬值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在报告期内通过融资偿债4.4亿元,资产负债率骤降66个百分点。这种上市前突击美化报表的操作,难以掩盖经营现金持续流出的根本矛盾。
5、科创板不是“问题回收站”,带病闯关遗患无穷
在瞭望塔财经看来,易加增材的IPO闯关,是中国硬科技企业冲刺资本市场的典型缩影。一方面,公司身处快速增长的黄金赛道,预计2025年我国增材制造市场规模将超过630亿元,2021-2025年复合年均增速20%以上。
另一方面,公司暴露的财务、治理、供应链风险不可小觑。当2.17亿应收账款遇上9379万经营现金流净流出,当41项软件著作权撞上100%进口的激光器,当97人团队背负12亿募资计划,这些矛盾折射出的是科技企业“重技术轻管理、重规模轻质量”的发展隐忧。
瞭望塔财经认为目前五大风险点更值得监管关注:核心技术人员人效矛盾、客户集中风险的分散披露、产能利用率下滑仍扩产、控制权高度集中隐患、国标参与度与核心技术国产化率反差。这些都可能成为后续上交所问询函的重点。
科创板不是“问题企业回收站”。在注册制改革深入推进的当下,市场期待看到更多真正具备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科技企业脱颖而出,而非带着“定时炸弹”闯关的投机者。对于易加增材而言,能否解开应收账款之困、突破卡脖子之痛、完善公司治理之道,将决定其科创之旅能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