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2025海外汽车后市场DIY行为研报
报告共计:13页
随着全球汽车保有量持续攀升和车辆使用周期延长,汽车后市场正迎来一场悄然的变革——越来越多车主不再完全依赖专业维修厂,而是选择自己动手给爱车做保养、修小故障。这场被称为“汽车DIY”的潮流背后,汽车诊断工具正成为连接车主兴趣与实际操作的关键纽带,重新定义着普通人与爱车的相处方式。
汽车DIY热潮:成本与兴趣双重驱动
如今,全球汽车保有量已达16.4亿辆,仅美国就有2.98亿辆注册车辆,平均每户家庭拥有3辆,且车辆平均使用寿命长达14.8年。长时间使用意味着更频繁的维护需求,而维修成本的持续上涨让不少车主开始精打细算。数据显示,2022年初至2024年6月,汽车维修成本累计上涨近25%,其中不仅包括零部件费用,还有每小时约23美元的技师工时费。
在这样的背景下,汽车DIY逐渐从小众爱好走向大众。调查显示,27%的车主曾亲自给车辆做保养,29%的车主既做保养也尝试维修,仅27%的车主完全不参与任何DIY操作。这些车主选择自己动手,背后的动机多元且实在:72%的保养者和67%的维修者最看重“节省成本”,在人工费用居高不下的当下,DIY能让养车预算更可控;还有36%-42%的用户将其视为“学习技能、了解汽车原理”的机会,32%-37%的人则坦言“从中获得了乐趣”。对他们而言,拧下一颗螺丝、读懂一串故障码,不仅是解决问题,更是一种成就感的来源。
值得注意的是,DIY并非一时兴起的尝试。在自行保养的用户中,84%表示每年至少操作一次,甚至更频繁,说明这已成为许多车主的持续性习惯。而这种习惯的养成,离不开便捷获取的维修教程和日益普及的诊断工具。
诊断工具:让DIY从“想做”到“能做”
尽管兴趣浓厚,但不少车主对DIY仍有顾虑。67%的人担心“缺乏相关知识”,64%怕“操作技能不足”,53%害怕“操作失误弄坏车”。这道“自信鸿沟”,恰恰是汽车诊断工具正在填补的空白。
就像给汽车做“体检”的设备,诊断工具通过连接车辆的OBD接口,能读取并解析故障代码,让车主清楚知道爱车哪里出了问题。从基础的手持读码卡到功能全面的平板设备,如今的诊断工具早已不是专业技师的专属。尤其是具备蓝牙功能的轻量化设备,因操作简便深受DIY用户青睐,其市场规模的年增长率高达18%。
这些工具的价值远不止“读故障码”这么简单。内置的操作指南、清晰的使用说明,让零经验用户也能快速上手。调查显示,19%的车主已使用过诊断工具,而未使用者中68%表示“有兴趣尝试”。实际使用中,69%的用户用它读取和清除故障码,48%在换机油后用它重置保养指示灯——这些功能让复杂的汽车系统变得“可读”,让车主对车辆状况的掌控力大大提升。
赋能车主: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掌控”
对使用过诊断工具的车主来说,这些设备带来的改变是实实在在的。97%的用户表示能“快速识别问题”,不用再对着亮起的故障灯盲目猜测;94%的人认为通过工具“更深入了解了车辆状况”,从“爱车的使用者”变成了“懂车的管理者”;93%的人因此“增强了保养信心”,不再对车辆维修感到手足无措。
更实际的是,诊断工具帮车主避免了不必要的支出和麻烦。93%的用户通过它“避免了不必要的送修”,92%“减少了冤枉钱”,89%“预防了更严重的故障”。比如,仪表盘亮起故障灯时,用诊断工具读取代码后,车主能判断是简单的传感器问题还是需要专业处理的机械故障,既不会因小问题跑一趟维修厂,也不会因忽视隐患导致大故障。
即便是需要寻求专业帮助时,拿着诊断工具给出的清晰报告,车主与技师的沟通也更高效,还能避免被过度维修。这种“心中有数”的感觉,让养车从一件“令人焦虑的事”变成“可控的事”。
未来趋势:智能工具适配汽车技术升级
随着汽车技术不断进步,车主对诊断工具的要求也在提高。74%的用户认为“定期软件更新”至关重要,毕竟新车型、新系统不断出现,工具需要跟上节奏才能持续发挥作用。47%的用户愿意为“高级功能”付费,说明大家更看重工具的实用性和长期价值,而非仅仅追求低价。
在这一趋势下,不少品牌正推出更贴合DIY用户需求的产品。比如兼具实时监测、分步维修指导等功能的蓝牙诊断工具,推出两年就积累了近29万用户,印证了市场对这类工具的认可。未来,能随着车辆和用户需求同步升级的智能诊断工具,将成为汽车DIY潮流中的核心助力。
从节省成本到享受乐趣,从被动等待维修到主动掌控车况,汽车DIY的兴起不仅改变了车主的养车方式,更反映出人们对“掌控生活细节”的追求。而汽车诊断工具,正是让这种追求落地的关键——它让普通人与汽车之间的距离更近,让养车这件事变得更简单、更透明,也更有温度。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
报告共计: 13页
中小未来圈,你需要的资料,我这里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