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刷到个新闻,杭州有个开新能源重卡的司机,就插着电歇了俩小时,账户上多了 240 块。你别说我当时第一反应是 —— 现在开新能源车不光能省油钱,还能靠停车赚钱了?这事儿听着就新鲜。
那位司机师傅叫李传彪,他那车电池大,据说能连续放电两千多度。那天杭州用电负荷创了新高,他在充电站一插枪,俩小时放了 120 度电,补贴直接到账。我琢磨着这钱赚得比跑运输轻松多了,就是不知道对车有没有影响。后来查了下才发现,国家规定电池循环次数得超一千次,实际设计能到三千次以上,平时充电根本用不完,看来偶尔放点电问题不大。
要说这技术也挺神的,叫什么 V2G,说白了就是车和电网能互相送电。广州那边更厉害,前阵子搞实测,四百多辆车同时放电,相当于给一座小县城拔了空调插头。有个陈先生在写字楼上班,手机收到提示问要不要参与调峰,点个确认,车就在楼下自己开始送电了。
收益方面各地政策不一样。杭州这边迎峰度夏期间,一度电补贴能到 2 块钱,晚上充电才两毛多,这差价想想都诱人。有个姓谭的车主放了 40 度电,直接赚了 80 块,他说不光是为了钱,还能帮电网减轻压力。江苏那边尖峰时段放电价格能到 1 块 2,不过具体怎么算的我还没弄明白,各地政策好像都在试水温。
操作起来倒不复杂,下载个 APP 签约就行,放电结束系统自动结算。但我总觉得有点麻烦,比如你得专门开去支持 V2G 的充电站,还得掐着用电高峰时段去。像杭州那位方女士,晚上十点后充电成本不到 30 块,白天反向放电就能按 2 元一度算,这时间差抓得也挺讲究。
说实话我最担心的还是电池问题。虽然说设计寿命够长,但频繁充放电会不会提前衰减?有人说就像手机电池,总用快充肯定损耗快。不过看政策里说,一辆车全周期能参与两千多次调峰,看来专家们早算过这笔账。
广佛那边搞的实测更有意思,用了区块链和 5G 技术,45 秒内就能把调峰指令发到每辆车,数据全程上链存证。两天时间车主们一共赚了 3 万 8 的红包,平均下来每辆车也没多少,但苍蝇腿也是肉啊。他们还设计了好几种场景,连计划停电检修都能参与,感觉这技术用途还挺广。
不过这事儿也不是没门槛。首先你得有辆支持反向放电的新能源车,普通电动车可能还不行。然后得去专门的充电站,像合肥现在建了 45 根双向充电桩,计划到年底要搞到 200 根,看来基础设施还在慢慢铺。上次我家小区停电时就想,要是楼下的新能源车都能送电就好了,现在看来这想法还真不远了。
各地政策也挺不一样,杭州直接给充电场站补贴,江苏明确了价格机制,广州还发了全国首张居民 V2G 结算单。感觉这羊毛不是到处都能薅,得看你在哪座城市。而且参与的人还不多,杭州那次实测也就 73 位车主,总放电量刚够一千多户家庭用一小时空调。
你们要是有新能源车,会特意跑去充电站赚这笔钱吗?反正我觉得这事儿挺新鲜的,就是不知道实际操作起来麻烦不麻烦。半夜爬起来插电这种事,估计只有真把车当理财工具的人才干得出来。不过想想以后停电不用慌,街上的车都能当移动充电宝,这技术倒真挺实用的 —— 就是不知道啥时候能普及到咱们普通车主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