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芝能汽车
2025年上半年,地平线机器人交出了一份看似矛盾的成绩单。
◎营收15.67亿元,同比增长67.6%;
◎毛利率高达65.4%,在硬件驱动的汽车智能化赛道里几乎罕见。
◎ 但公司的运营亏损和净亏损也在同步扩大,分别达到15.92亿元和13.33亿元。
高速增长与持续亏损,成为这份财报的两条注脚。这种并行的矛盾并不难理解。
地平线正处在产业化加速期:
◎硬件出货量突破198万套,征程系列累计交付超1000万,稳居国内智能驾驶芯片第一阵营;
◎同时,软件授权业务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和客户粘性,必须持续在研发和市场扩张上高投入,这让盈利能力几乎没有腾挪空间。
换句话说,地平线正在用亏损换增长,用规模换未来。
地平线的总量表现
与业务结构的演变
2025年上半年,地平线机器人实现营收15.67亿元,较去年同期的9.35亿元大幅增长67.6%,增幅放在当前汽车智能化行业普遍承压的大环境中,尤为引人注目。
推动营收增长的最主要因素来自产品及解决方案业务,收入达到7.78亿元,同比飙升250%,占总营收的49.7%。
增长不仅得益于出货量的大幅增加,也受益于产品单车价值的提升,公司整体出货量达到198万套,同比翻倍,其中中高阶产品占比接近一半,并贡献了超过八成的业务收入,结构优化意味着地平线已经逐步摆脱单纯依靠低阶产品规模的模式,开始依靠更具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方案拉动营收。
以征程6系列为代表的新一代产品成为推动增长的核心力量。中高阶解决方案的出货量同比增长六倍,直接拉动了平均售价和整体营收的跃升。
随着征程家族累计出货突破1000万套,地平线成为国内首个达成这一里程碑的智能驾驶科技企业,奠定了其在行业中的标杆地位。
从市场份额角度看,公司在中国自主品牌辅助驾驶计算方案中的占比提升至32.4%,在ADAS前视一体机市场中则进一步提升至45.8%,显示其在细分市场的主导力正在增强。
除了硬件与整体方案的规模扩张,软件及授权服务仍是地平线保持稳定性的另一个支柱。
上半年该业务收入7.38亿元,同比增长6.9%,占总营收比例接近五成。与产品业务的爆发式增长不同,软件和算法授权的增速相对平缓,但其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为地平线提供了现金流与利润率的缓冲。
这也体现出公司“双轮驱动”的业务格局:
◎一方面通过硬件产品快速渗透市场,提升规模效应;
◎另一方面依靠算法与软件授权建立长期绑定和持续收益。
快速扩张的背后是持续攀升的运营成本。
上半年地平线的研发投入达到23亿元,同比增加62%,远超营收增幅,主要集中在城区辅助驾驶系统和云服务开支上。这种研发“加码”策略虽然导致短期亏损扩大,但对于抢占智能驾驶技术的制高点而言具有战略意义。
与此同时,行政和销售开支分别同比增长26.3%和37.1%,在组织扩张与市场开拓上的投入加大。
财务数据显示,公司运营亏损15.92亿元,同比增长44%,经调整后净亏损13.33亿元,同比增长65.7%。换言之,收入和亏损同步扩张,仍处于重投入、追求规模与份额的阶段。
上半年地平线实现了收入规模和产品结构的双重突破,但盈利性依旧承压。对于一家处于技术快速迭代与市场份额抢夺期的企业而言,这种情况在短期内难以避免。
关键在于,公司能否在后续保持营收高速增长的同时逐步改善成本结构,实现从“规模驱动”向“质量驱动”的转变。
Part 2
智能化趋势下
的产品定位与市场前景
在全球汽车产业加速向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地平线的成长路径显得尤为典型。
智能驾驶是新能源汽车价值链中的核心环节之一,硬件与软件的结合决定了整车智能化体验的深度和广度。地平线凭借在芯片与算法上的深厚积累,正在成为车企智能化战略的重要合作方。
从产品解决方案层面来看,征程6系列的量产落地极大提升了地平线的市场话语权。
中高阶智能驾驶方案不仅带来了更高的单车价值,也使公司在车企的智能化迭代中扮演了核心角色。特别是在国内自主品牌的电动车上,地平线几乎已经形成事实上的标配。
在新能源汽车销量整体增长的背景下,这一绑定效应将为其带来稳定的出货增量。
更重要的是,随着电动车对智能化需求的提升,车企愿意在智能驾驶方案上支付更高成本,从而进一步提升地平线的议价空间。
软件及算法授权业务在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中扮演了“倍增器”的角色。
不同于硬件交付的一次性收益,软件授权可以形成持续的服务收入,并通过OTA升级不断延伸价值链。在上半年,已有超过30家车企与地平线建立合作,涵盖自主与合资品牌。
这种广泛的客户基础不仅增加了收入的稳定性,也强化了地平线在行业生态中的影响力。
从国际化进程来看,地平线正在逐步突破“本土化”限制,积极向外资车企延伸。
◎在国内市场,公司已与包括大众和日本最大汽车集团在内的9家合资车企达成30款车型定点合作;
◎在海外市场,基于征程6B的解决方案已获得两家外资车企定点,预计生命周期累计交付量将达750万辆。
这不仅意味着公司在全球市场的存在感提升,更显示其技术水平已经具备国际竞争力。随着电动车渗透率在欧美市场快速提升,地平线的国际化订单有望成为未来新的增长点。
行业竞争的加剧。
◎无论是国内的地平线、黑芝麻、芯驰,还是国际巨头高通、英伟达,都在争夺智能驾驶芯片和解决方案市场份额。随着技术门槛逐渐抬升,如何在保持成本竞争力的同时维持高性能,将是对地平线的持续考验。
◎其次是盈利模式的不确定性,但车企在成本控制上的压力同样巨大,未来不排除在价格博弈中压缩解决方案供应商的利润空间。
◎此外,研发投入的高企也意味着短期内盈利改善的可能性有限。
地平线在电动化智能化趋势中的定位清晰:以高性能产品方案绑定电动车出货量,以软件与算法服务锁定长期收益,以国际化扩展开辟新增量市场。
这一战略路径能够在短期内确保增长,在长期内奠定生态壁垒。但其能否实现商业化的可持续性,仍取决于公司能否在未来几年中平衡高速扩张与盈利质量之间的矛盾。
地平线2025年上半年的表现,规模与份额快速扩张,盈利能力却被持续压缩。
硬件方案的爆发、软件授权的稳步推进以及国际化的加速,使其站上了智能驾驶产业链的核心位置。但研发、销售和管理费用的膨胀也在提醒外界,这条赛道的商业化远比表面复杂。
地平线需要回答两个问题。第一,如何在维持高增长的同时逐步改善成本结构,缩小亏损缺口?第二,在全球车企加速电动化和智能化的过程中,它能否成功把握住海外市场的增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