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智能辅助驾驶纯视觉更好,还是有激光雷达的融合感知方案更好,最近特斯拉CEO马斯克给出了强力回应。
这位万亿美元车企的掌舵人毫不避讳,表示激光雷达实际上是降低了安全性。因为激光雷达等传感器会产生与摄像头不一致的数据,这会让传感器数据识别更加模糊,带来更多的风险。马斯克还举例,特斯拉专注于纯视觉方案后,车辆的安全性实际上是提升的。
这番言论可谓石破天惊,匹配了激光雷达的车型居然更不安全?马斯克的说法有根据吗?让功夫汽车带大家一起看一下。
(1)激光雷达无用论,马斯克的“老皇历”
事情的起因,其实是特斯拉与竞争对手Waymo的骂战。
7月份,一则Waymo自动驾驶汽车在街道上逆行,并强迫对向车辆后退的视频在网上疯传。当时马斯克就抓住了机会,在社交媒体上疯狂嘲讽Waymo,说这家公司十年白干,还不如自己一夜的成果。
随后前Waymo首席执行官约翰·克拉夫奇克迅速反击,说特斯拉的服务并非真正的自动驾驶出租车,只能算普通的网约车服务。特斯拉机器人出租车急刹车、方向盘左右摆动、逆向行驶等问题也被翻了出来。
这次则是Uber CEO达拉・科斯罗萨西的“加码”,他表示Waymo所采用的配备激光雷达等设备的方法,是实现超人类水平安全性自动驾驶的必要条件。达拉还补了一句,现在固态激光雷达的成本只有500美元,为什么不使用激光雷达来获得更高的安全性?
最后马斯克忍不住了,跳出来说激光雷达不仅无用,而且有损安全。事实上这也不是马斯克第一次这么说了,早在2019年,马斯克就说激光雷达是一个没有意义的设备,早晚被淘汰。后来更是打比喻,说激光雷达就是人类的阑尾,没有任何一点作用,在车上装一堆阑尾,实在是荒谬。
(2)罪与罚,激光雷达究竟起什么作用?
马斯克究竟是对还是错?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了解一些,激光雷达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
作为高精尖传感器的代表,激光雷达的工作方式其实很简单,就是发射激光束测量目标距离、位置、速度。在进入到汽车行业之前,激光雷达已经在无人机、地理测绘、环境监测等领域广泛应用,原因很简单,这玩意真的测得准。
相比于摄像头和其他普通雷达,激光雷达的最大优势就是测距精度极高、空间分辨率领先,而且环境感知立体,更容易做动态目标追踪稳定。简言之这玩意在构建目标三维空间信息领域就是个“大杀器”,因此一直被追捧。
但这并不意味着激光雷达就是完美无缺的,这种高精尖传感器最大的缺点,就是容易受 “镜面反射” 干扰,如果发出的激光束遇到玻璃、水面等反射或散射时,就会产生大量的干扰消息,但谁又能避免遇到这些呢?
简单来说,激光雷达的信号不是百分比可靠。相较于摄像头这些传统的传感器,激光雷达也只是再特定环境有加持或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黑夜远景状态识别大物体。
再就是激光雷达每秒生成的点云数据量非常庞大,需高性能处理器实时处理,这对硬件算力的要求极高。由于产生的数据量非常大,激光雷达与其他传感器的信息融合非常复杂,处理难度很大。
因此我们并不能将加入激光雷达看作简单的可靠性冗余,以为加上激光雷达更稳,而是需要一套全新的模型和算法支撑。
虽然马斯克说的激光雷达更危险有争议,但有了激光雷达并不意味着安全性更好,这一点其实是有说服力的。
(3)纯视觉完美,只是自我辩经?
激光雷达并非百分百可靠,就意味着纯视觉模式更好吗?当然也不是,实际上纯视觉的缺陷更加明显。
比如摄像头黑夜的识别能力天然就更弱,往往只能识别画面和距离,对于物体的移动速度与角度无法准确识别。一旦遭遇强光,还会出现致盲现象。
再就是画面识别的天然缺陷,国内已经出现多起,车辆高速遇到广告牌突然减速,就是因为摄像头本身很难分别究竟是广告牌还是远处的场景。
实际上在国内复杂的场景下,把视觉做到极致,难度并不比多种传感器信息融合要低,甚至要更高一些。尤其是黑夜场景和高难度泊车场景,激光雷达的优势更加明显,毕竟摄像头天然就无法准确感知微小的距离差别,而雷达则“明察秋毫”。
理论上讲,在当前的环境下,以摄像头信息为主,激光雷达只在黑夜等特殊情况下工作,可以减少信息融合的难度,并提供了更可靠的识别能力。只是这样做,相比于激光雷达的能力太浪费了,很少有车企会这样做。
(4)慢下来才是王道?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如果激光雷达真的是万能的,早就“一统江湖”了,不至于还有这么多车企坚持纯视觉;反之,如果激光雷达真的没用,也早被放弃了,不可能有如今的声势。
之所以出现两者拉锯,核心原因还是各说各有理,而且短时间内很难分出高下。
个人看来,采用哪种路线并不是最重要的,当前的重点,其实是让智能辅助驾驶“慢下来”。目前各大车企宣传的重点,都是辅助驾驶足够智能,比如开起来像老司机一样丝滑,甚至把强行并线那一套都学精了,比如XX公里无接管,司机可以在车内睡觉。
这样的趋势是很危险的,哪怕系统的可靠性已经很高,一旦出现问题,就是万劫不复。在技术尚不够成熟的情况下,更应该像“新手”一样,该减速减速,该让就让,只要车速不那么快,跟车距离足够远,危险性就能大幅下降。
至于给消费者的“体验”没那么好,只能认为是成长的阵痛。要体验“自动开”,就要忍受通勤效率不如老司机。如果车企的追求全是“竞速”,是“丝滑”,是不“接管”,只会进一步放大问题。
(5)功夫拍案
其实马斯克的话水分很重,比如说采用纯视觉的特斯拉安全性更高了,拿2019年的技术与2025年的技术比,无疑是关公战秦琼。实际上这六年的时间,激光雷达的价格从上万美元降低到了200美元,探测距离从100米提升到了250米,早就不是一个东西了。
有激光雷达未必更好,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几家头部厂家技术运用的还是不错的,整体感受确实强过特斯拉,至少不会出现频频闯红灯这样的基础问题。
未来的路怎么走,暂且不好说。只是希望在前路不那么清晰的时候,车企能够先把速度慢下来,保护自己,也是保护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