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人生里最有意思的事,往往是那种“原本没打算”,却稀里糊涂闯进来的。就像我这把年纪,原想着茶一壶、书一箩,谁料竟然被汽车吸引了。这倒也不奇怪,年轻时在联大蹬破自行车,春雨一沾,链条咯吱咯吱叫,如今见车子光鲜亮丽,心里总觉得,好玩,是个新鲜物件。
说起“中国式买车”,真是耐人寻味。十个人里有九个,据说买完没多久就后悔。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寻思着,大概和吃饭点菜差不多。你看,饭桌上总有人只认大菜,鲍参翅肚,点上一桌子,却未必合自家口味。买车,也是这路数。面子、品牌、配置,层层叠叠,像是给自己裹了道盔甲,却忘了究竟为谁而穿。
外观这东西,有点像一盘清炒秋海棠叶。素净,却有温润的光。前阵子陪朋友去看车,见那车身线条,婉转如花瓣,倒像是园子里晨露未干的翠叶。可有的人偏爱那种明晃晃的镀铬装饰,总觉得越闪越气派。其实,真要论美,还是素雅耐看,像一件老紫砂壶,初看不起眼,越看越有意思。
内饰嘛,倒像家里老厨房里的咸菜萝卜。刚端上桌,没什么花头,越细品,越觉有味。如今的车,什么大屏、氛围灯、座椅加热,琳琅满目。有些人一进车里,非要摸摸每一块皮子,看看缝线走得正不正,甚至闻闻那股新车味。其实,舒服才是硬道理。我坐进一辆国产车,内饰不算豪华,颜色淡雅,触手温润,像小时候用过的雕花木椅,安安稳稳,坐得住人。大概就是这样,“有味道”,而不是“有排场”。
至于机械,老实说,我这人是外行。变速箱、底盘、动力系统,听得头昏。但我倒觉得,这悬挂调校像是程派唱腔,绵软中带韧劲。市面上有的车,号称运动,开起来颠得人心肝发慌。好车该如好戏,行云流水,张弛有度。再说那些智能化配置,自动驾驶、车联网,乍听挺吓人,我用起来,总觉得像是小学生穿大人衣服,未必合身。可年轻人倒喜欢,图个新鲜。人生就是这样,各有各的走法。
行路体验,最讲究真实。记得有一回,昆明冬晨,雾气微凉,我开着车,慢悠悠地穿过翠湖边的梧桐路。车窗外,银杏叶落了一地,阳光透过云层,斑驳陆离。那种安静的陪伴,倒像是老友对坐,话不多,却温暖。这比什么豪华车标都实在。有时我想,买车和做人都一样,合适就好,别太追求“人云亦云”的热闹。有人喜欢大空间,有人偏爱灵巧小车,就像喝茶,有人爱普洱,有人恋龙井,各有所好。
其实,生活的智慧往往藏在细节里。有些人买车,图个大,买了SUV,结果天天堵在小区门口转圈,停车费年年涨,心里直犯嘀咕。还有人追高配置,觉得越多越好,日常却只用到一半。有意思的是,买车前总怕买小了,买了才发现其实用不上那么大。这让我想起老北京人买菜,图新鲜,买多了,结果剩下的都进了冰箱。用得上的,才是自己的。
人情世故里,买车也常常“众口铄金”。有人说,“合资才有面子”,有人劝,“国产便宜可靠”。但适合自己的才重要。前阵子一位票友,买了辆新能源车,刚开始新鲜,后来嫌充电麻烦,怪不得网上说“新能源后悔率高”。其实,城里有条件,充电方便,自然很好。三四线城市,基础薄弱,电池一衰减就犯愁。买车如择偶,不能光看别人怎么说。
中国人买车,常常讲究一锤定音,喜欢图快图省事。可有时,草率的选择,换来的是日后的无奈。我总觉得,慢慢挑,慢慢试,和买茶买壶一样,不急不躁,反而容易遇到对的。
我也有过小后悔。头几年贪新鲜,买了辆配置高的,结果发现那些自动泊车、全景影像,十次有九次用不上。我这外行人看来,买车不如买菜,反正都是图个合适、耐看、吃得下去。
人这一辈子,追求的无非是自在舒坦。车子嘛,就是个代步工具。别太把“有车”当成人生的勋章。用得顺手,养得起,坐得舒服,有空还能偶尔带家人去郊外转一圈,这样就很好。
至于买车这事,有人后悔,有人庆幸,其实都是人生的况味。正如看戏,唱得好不好,行家自有分寸。与其盲目从众,不如静下心来,问问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大千世界,车子千千万,总有一辆适合你。买回家,慢慢相处,慢慢品味,不用争,不用赶。有点像老汪我写散文,写到这里,就觉得,人生如车,各有各的走法。这样,就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