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七渐进,减污降碳双管齐下,2027-2030年后处理市场或迎超两千亿增量空间。
今年以来国七标准制定加速,已完成第二阶段预研究工作,目前正在进行三阶段预研究。我们认为国七标准下相关增量部件主要应关注冷启动工况减排、氮氧化物减排、监测系统升级三个方向。与国六标准相比,新增部件预计主要有汽油机/柴油机EHC、氮氧传感器;汽油机TWC;
柴油机PM传感器、ccSCR、ASC等部件,系统升级主要是柴油机OBM强制加装/升级,尿素喷射系统升级、相关催化剂用量可能提升。基于我们对相关零部件价格、汽车产量的预测,在汽油机、柴油机2027-2030年国七实施比例分别为30%/60%/80%/100%、10%/30%/60%/80%的中性预期下,我们预计2027-2030年汽车后处理市场增量空间分别为244.2/481.3/635.7/733.1亿元,合计增量空间超两千亿元。
大气污染源主要有工业源、生活源、交通运输(移动)源三种,其中移动源污染物主要指交通运输工具使用煤或者石油制品燃烧供能产生的大量废气,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
整体看来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普及率提升,机动车尾气排放已成为大气污染主要源头之一,根据生态环境部数据,目前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占全国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的34%以上,其中重型货车占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达到80%。
对于大部分城市中心城区,机动车排放已经成为PM2.5的首要贡献者,北京、深圳、成都等大型城市机动车污染排放占比超过40%。
分城市看,根据《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24)》,2024年我国339个城市中有117个城市空气质量超标,占比达34.5%,其中87个城市PM2.5超标、81个城市臭氧超标、40个城市PM2.5超标,城市空气污染防治形势仍然较为严峻。
根据生态环境部最新《中国移动源环境管理年报(2024)》,2023年,全国移动源污染物排放总量为1924.6万吨,其中一氧化碳(CO)、二氧化硫(SO2)、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x)、颗粒物(PM)排放量分别为724.9万吨、18.7万吨、227.7万吨、926.5万吨、26.8万吨;
图表:2025年以来乘用车(小型客车)产量中汽油器占比达49.6%
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总量为1389.6万吨,占移动源排放比例超过70%,CO、HC、NOx、PM排放量分别为724.9万吨、187.2万吨、473.1万吨、4.4万吨。
汽车是污染物排放总量的主要贡献者,其CO、HC、NOx和PM排放量分别占机动车排放量的89.9%、90.8%、97.8%、93.2%,其中,汽油车CO、HC排放量分别占汽车排放量的84.9%、83.5%;柴油车NOx、PM排放量分别占87.8%、99%以上。
图表:2025年以来约50.8%的新车火车配备柴油发动机
移动源减排是大气污染治理的新突破口,加快移动源环保标准的制定与修订是当前的首要任务。2023年11月,国务院印发第三个“大气十条”——《空气质量改善行动计划》,明确要以降低PM2.5浓度为主线,大力推动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减排,提出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下降1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1%以内;氮氧化物和VOCs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0%以上。
今年以来相关政策、标准制定节奏显著加快,2月份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李天威在新闻发布会上强调“标准对减排发挥基础性、引领性的作用,因此首先是要加快移动源标准的制定和修订”,意味着国七排放标准或将加速制定;
5月份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机动车环境监管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强化移动源污染控制,切实推动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其中特别提出要加强对重型货车的污染排放监管;7月份在第11届机动车环境保护与监控技术国际研讨会上,全程参与国七标准研究与制定的达安汽车检测中心专家丁玲指出国七标准已完成二阶段预研究工作,目前正处于三阶段预研究之中。
报告全文可搜索“韦伯产业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