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期实施了针对电动车电池生产技术的新出口限制,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全球电动车电池供应链中的领先地位。
中国商务部宣布,现在针对用于生产电池正极材料以及非黑色金属精炼或加工的特定技术需要出口许可证。
这些政府许可证要求适用于中国以外转让八项关键电动车电池制造技术。
根据《纽约时报》的报道,这些限制措施立即生效,适用于通过贸易、投资或技术合作进行的海外转让。
此举兑现了中国在与美国的贸易战初期所发出的威胁,增强了中国在未来谈判中的筹码,同时确保中国在电动车电池市场的持续主导地位。
中国是全球电动车电池的主要制造国,新的规则将强化其对上游组件的控制。
电池正极材料是电池性能和成本的关键,而中国目前已占据全球大多数这些材料的供应。
通过这一举措,中国正在使外国公司更难获得其技术,确保其他国家无法轻易追赶其在该领域的主导地位。
外国汽车制造商可能面临获取来自中国的生产技术遭遇延迟或中断的局面,这迫使他们重新评估供应链,并增加对国内或替代电池技术和原材料来源的投资。
例如,根据《电池技术》报道,来自中国以外的公司正在加快开发先进的锂锰铁磷(LMFP)电池,并试图从欧洲和北美确保高纯度原材料,以建立更独立的供应链。
中国控制着全球大部分锂处理能力,约占生产锂离子电池所需总能力的65%。
去年,中国公司占全球电动车电池市场的约70%。
世界上最大的电动车电池制造商均位于中国,其中宁德时代(CATL)是最大的,向特斯拉和福特供应电池。
福特在密歇根州的“蓝色圆环电池公园”是其30亿美元的电动车电池工厂,旨在使用来自宁德时代的技术制造电池。
中国实施的限制措施包括与锂铁磷(LFP)电池的电池正极生产相关的三项核心技术,这是一种比传统的镍钴锰化学更安全、更便宜的锂离子电池类型。
另一个变化涉及五项与锂提取和加工相关的核心技术,这些技术对于大多数先进电池,包括下一代固态电池是不可或缺的。
比亚迪和宁德时代在LFP电池技术方面始终保持着显著的领先地位。
尽管LFP电池最初是在近30年前由美国发明的,但在过去五年中,西方公司在跟上中国公司的发展方面面临困难。
根据《电池技术》报道,比亚迪和宁德时代已经开发出专有方法,以增加电池的充电周期数量,将更多电量存储在每个电池中,并高效大规模生产电池。
例如,宁德时代最近宣布其第二代神行电池可以在5分钟内增加323英里续航,总续航为497英里,峰值充电功率达到1.3兆瓦。
这一公告是在比亚迪宣布其快速充电技术之后发布的,后者在5分钟内提供249英里的续航,部分人认为这足以让汽油车失去竞争力。
这些行动是在中国采取的其他措施之上,旨在确保其在电动车行业的持续主导地位。
2023年,中国对与稀土相关的技术增加了出口管制措施,包括提取和分离。
自4月以来,中国对稀土的出口限制更加严格,导致美国和欧洲汽车制造商由于稀土磁铁短缺面临潜在的生产停滞,因为这些磁铁是电动车电机所必需的。
新限制表明,中国无意放宽其技术保护主义。
分析表明,有关关键输入的中国保护主义上升,引发了对美国电动车产业未来的质疑。
如果电动车的需求存在,不论是出于消费者偏好还是政府强制要求,美国公司可能会尝试将这些电池生产流程回流国内。
这种现象在中国已在回应美国对半导体的限制时出现,迫使中国优先考虑自给自足。
然而,尽管半导体对许多商业成熟的技术至关重要,电动车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在市场上尚未得到验证。
正如我们在《当政府选择您的汽车》中提到的,电动车的市场驱动需求主要是由政府政策推动的。
因此,随着《通货膨胀削减法案》的电动车补贴被“一揽子美丽法案”大幅缩减,中国的出口限制可能会进一步激励美国汽车制造商放弃生产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