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董事长李斌一句“今年锁单,我们保购置税优惠”,瞬间在新能源车市投下一颗深水炸弹。一边是政策明确退坡:明年购置税减免额度砍半、后年彻底结束;另一边是车企抢在窗口期关闭前高调“兜底”,看似为用户省钱,实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抢单大战”。
政策红利退潮,车企抢滩“最后狂欢”
2024-2025年全额免征(上限3万)、2026-2027年减半征收(上限1.5万)——政策设计的本质是逐步退出补贴,倒逼行业市场化竞争。但李斌的承诺巧妙利用了时间差:用户现在锁单,哪怕明年提车,蔚来仍按全额免税操作。表面是“用户福利”,实则是提前锁定未来两年的订单量,抢占政策末班车的稀缺消费意愿。
“保税”背后,蔚来的焦虑与算计
蔚来今年一季度毛利率仅4.9%,单车亏损仍存,此时承诺承担购置税成本(以均价30万计算,单车税额约2.6万),看似豪横,实则暗藏两层意图:一是缓解消费者对“明年多花1.5万”的焦虑,加速决策;二是借政策话题制造营销爆点,挤压竞争对手的潜在订单。毕竟,比起真金白银降价,“免税”标签更显“实惠”。
消费者薅羊毛?小心藏在细节里的坑
“锁单保税”听起来美好,但用户需警惕:锁单往往意味着不可退定金,且车型配置、提车时间可能被绑定。若明年出现更大幅度的官降或竞品技术迭代,消费者可能因小失大。更何况,车企承担税费后,是否会通过减少终端优惠、捆绑服务等方式隐性回收成本?李斌的模糊表态(“未说明全部或部分承担”)已留下操作空间。
行业跟风恐成趋势,价格战换马甲重演
蔚来此举可能引发其他品牌跟进,购置税优惠变成新一轮“补贴战”的由头。但当政策红利完全退出后,新能源市场终需回归产品力本质。靠短期税费补贴刺激销量,无异于饮鸩止渴。若车企沉迷于“政策套利”,而非专注技术降本,最终只会延缓行业健康出清的进程。
结语:免税馅饼还是营销陷阱?
李斌的回应看似用户友好,实则是政策换挡期的话术博弈。消费者在“薅羊毛”前务必算清总账:真正的性价比,从来不在免税的3万里,而在产品十年生命周期的价值里。而对于车企,比“保税”更重要的,是保住用户对品牌的长期信任。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
如需转载请向本公众号后台申请并获得授权
法律顾问
北京市炜衡(福州)律师事务所 赖成龙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