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逐步迈入“智能电动化”深水区的当下,关于车辆智能体验的定义正发生深刻变化。过去人们关注的是电池、续航、补能效率等参数;而如今,“车内体验”开始成为新的博弈焦点。尤其是在中大型SUV这一以家庭为核心用户群的细分市场,“座舱大模型”的引入,正在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智能座舱概念,将车从“交通工具”进化为“智能生活空间”。
座舱大模型:从“功能堆砌”到“主动理解”
“座舱大模型”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机交互升级,它的底层逻辑建立在大语言模型与多模态感知能力的结合之上。相较于过去“命令执行”式的语音控制,座舱大模型强调的是“上下文理解”与“意图预测”。
这意味着,用户不再需要用“程序员式”的口吻与车沟通,比如“打开空调温度调到22度”;相反,你可以说“有点闷热”,系统便能主动判断当下车内外温差、乘客状态和历史使用偏好,自动做出调节。这种“人话识别”能力,让智能座舱从被动工具向主动助手演进。
目前已有多个主机厂在布局座舱大模型,例如采用GPT类技术打造定制化语言模型的蔚来、理想,或与大模型平台合作进行车载模型部署的比亚迪、小鹏等。但值得关注的是,在空间、硬件交互场景高度融合大模型能力方面,极氪已展现出其清晰的路径与落地成果,尤其在极氪7X上形成了具象化体现。
极氪7X:打造可“感知场景”的智能座舱
作为大型纯电SUV市场的新面孔,极氪7X不仅在空间利用与设计美学上提出了新的标杆(得房率83%、可前后滑动215mm的后排沙发椅、134度可躺靠背等),更关键在于,它通过“大模型 + 多硬件融合”的方式,构建了一套“可感知、可响应”的场景座舱系统。
极氪在其车内搭载了ZEEKR STARGATE一体式智慧灯幕,不仅承载基础视觉反馈,更通过车载AI系统与座舱大模型联动,使得光效、气氛、信息提示等成为动态交互的一部分。例如,当车辆识别到后排乘客进入小憩状态,系统将自动调低灯光、放松音乐、调整座椅躺角,并关闭天幕遮阳帘,全流程无需乘客发出指令。
同时,极氪7X的后排设有OLED智慧屏、电动桌板、腿托与按摩系统,这些不仅是高端配置的堆叠,更是被纳入整体交互语境的“执行端口”。大模型在这里承担的是“管家”角色,通过对乘客习惯、出行状态的理解,联动这些硬件设施,为乘坐者提供定制化服务。
从用户需求出发:座舱大模型的“实用性拐点”已至?
事实上,“座舱大模型”这一概念并非全然新鲜。过去几年,语音助手、情绪识别、人脸识别等功能已广泛应用于中高端车型。但真正困扰用户的是——这些功能往往只是“展示性科技”,在实际使用中体验碎片化、不连续,反而拉低了整体满意度。
在这个背景下,极氪7X的示范意义更在于它跳出了“单点技术炫技”,开始尝试将座舱智能系统整体结构性重建,通过大模型将感知、理解与执行打通,使得每一个功能背后都具备语境感知与联动能力。
这不仅提升了系统响应的“拟人化程度”,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低学习成本”的交互机制——用户无需记住命令或按钮位置,只需表达自然语言或行为,即可被准确响应。这标志着座舱大模型的应用,正从“实验室逻辑”走向“场景落地逻辑”。
行业趋势:座舱竞争进入“内容+交互”时代
随着智能汽车进入下半场,围绕“座舱体验”的内卷逐渐从屏幕尺寸、芯片算力转向了内容深度与交互质量。这一趋势已经显著:2025年起,主流车企普遍开始将“大模型调教”列为智能座舱产品路线中的关键节点,不再依赖第三方通用助手,而是走向“垂类定制+数据闭环”。
在这一方向上,极氪作为头部新势力之一,其通过大模型驱动的空间智能化探索,将自身在“硬件交付能力”与“软件融合策略”之间做了较好平衡,形成了可延展的技术平台。这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是一个信号:未来竞争的不仅是AI能力,而是场景融合与体验打磨的能力。
智能座舱的下一个十年,谁能跑通场景闭环?
座舱大模型的出现,是对智能座舱逻辑的一次系统性重塑。它不是加一个大脑在车里,而是让整车成为一个“有感知、有记忆、有行为逻辑”的动态空间。
而极氪7X,作为一款以家庭使用为核心场景的中大型SUV,正在用真实可落地的产品验证这一理念。它提示我们:座舱不应只是展示科技的橱窗,而应成为理解人、服务人的“第三空间”。
谁能率先跑通这条从“技术能力”到“用户体验”的闭环,谁就能在未来智能汽车竞争中赢得真正的时间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