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米汽车在推送1000万Clips版本辅助驾驶功能时,特别强调该功能并非自动驾驶,要求驾驶员必须全程保持对路况的关注。这一声明引发了对智能驾驶技术边界和安全责任的深入思考。
根据官方说明,新版本在复杂路况应对能力上有显著提升,包括更柔和的加减速、更灵活的绕行策略等。但值得注意的是,公安部交管局明确指出,目前国内所有"智驾"系统都未达到自动驾驶标准,驾驶员仍是最终责任主体。
这一技术边界的澄清,让人联想到今年4月发生的小米SU7起火事故。当时一辆启用智能辅助驾驶的小米汽车在高速行驶中撞上施工路障后起火,造成三名女大学生不幸遇难。事故调查显示,虽然系统提前1秒发出警报,但留给驾驶员的反应时间过短,最终仍以97km/h的速度发生碰撞。
这些事件凸显出智能驾驶技术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技术局限性:现有系统仍无法完全应对施工路障等特殊场景
责任界定:在系统警报与人工接管之间存在模糊地带
用户教育:部分驾驶员对辅助驾驶功能存在过度依赖
小米汽车此次明确功能边界,既是对技术能力的客观表述,也是对用户安全负责的体现。这起悲剧提醒我们,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必须保持对道路安全的基本敬畏。未来,需要车企、用户和监管部门共同努力,在技术创新与安全保障之间找到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