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销量达70357辆,同比劲增73.8%。新能源累计销量413314辆,连续6个月保持50%以上的同比高增速……上汽通用五菱新能源的成绩如同一记惊雷,打在了早已被“价格战”“电动化”搞得疲惫不堪的传统汽车市场。
当"船大难掉头"的刻板认知被打破,五菱的新能源销量无疑带动了大家对传统车企“转型难”的思考。在传统车企“电力”不够,习惯靠低价换销量的现状下,五菱出色的新能源销量成绩,折射出的是传统车企应对智电时代的另一个思路。
换句话来说,五菱极速转型,并取得出色成绩的背后,是有着一个底层逻辑的。那么,五菱在新能源发展上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呢?抓住了这样的逻辑,是否意味着五菱新能源能在“高速”上稳步前行了呢?
过往成功思路被“复刻”
在电动化转型这件事上,太多车企喜欢“憋大招”,而五菱则喜欢“复刻”。当然,五菱的“复刻”并非抄袭别人,而是致敬自己曾经的成功思路。过去,五菱以“用户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为自己打上一个“为人民造车”的标签,也正因为这样的标签,五菱甚至成了不止一代人的回忆。而“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不仅仅是用户对五菱这个品牌的认可,其背后更隐藏着一个“成功学”。我们可以想一想,燃油车时代,五菱为什么能迅速抢占市场?说白了,就是因为,五菱在造车这件事上是以用户真实需求为原点的。一家能充分考虑用户痛点,并以实用性技术逐个击破的车企,得到用户支持根本不存在什么悬念。
而到了新能源时代,用户的需求和痛点转移了,怎么办?遇到这样的变革,很多传统车企都喜欢走点不一样的道路,不管是产品还是营销。倒不是说有创新意识不好,但有时候,真正的“捷径”并非是“另辟蹊径”,而是结合时代发展,“复刻”过往经验。目前来看,五菱在新能源发展上其实就是这样做的。“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的思路,依然在五菱新能源上得以延续,其打造的很多新能源车型,都没有沉迷于“炫技”与“堆砌”。简单来说就是场景化思维,五菱有技术创新,但产品主打的还是实用与经济。
举个例子来说,针对城市短途通勤场景,五菱推出了续航适中但价格极具吸引力的宏光MINIEV;针对年轻家庭的周末出游需求,则开发了空间灵活多变的五菱缤果;而面向物流运输市场,五菱推出了纯电版扬光轻客,直击行业"成本敏感"痛点。基于对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与精准把握,聚焦用户真实的高频使用场景,与燃油时代“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的理念直接呼应,光是这一点,就足以让五菱“秒杀”不少执着于功能配置"大而全"与"炫技式创新"的传统车企了。就像上汽通用五菱总经理吕俊成所言:“五菱是在红海市场中,一直在发现蓝海,就是真正去了解人民的需求、用户的需求。我们坚持原创产品,能让用户买到自己最需要的东西,不要让他们多花钱,买的都是冗余功能。”
正因为知道怎么“抓用户”,五菱从传统燃油车时代的领航者到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前三的车企,仅仅用了短短几年时间。大象转身是很难,但是五菱比较可贵的是,在新能源转型与发展上,没有太多的“偶像包袱”。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车圈里的“李云龙”,仗打赢了就行,至于是不是在底层逻辑上做了“创新”,有没有随大流堆配置,炫技术,对于五菱来说,只是个不实际的名头而已。
五菱新能源的“系统化”思路
当然,在新能源发展这件事上,仅仅靠着“复刻”过往思路显然是不够的。五菱的另一个“杀手锏”其实是“系统化”的发展思路。都知道,现在单靠某一维度的优势在市场上竞争,并不会有多少胜算。比如你价格低,总有人比你价格更低;你某方面技术强,总有人比你更强……这种情况下,是否具备“系统性”思路就非常重要了。说白了,就是从单点突破变成全维突破,而五菱的全维突破,其实就是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
这样做的好处是,五菱新能源可以在技术、产品、价格等多方面都获得足够强的竞争力。比如,在技术层面,五菱构建的“天·灵·神”自主技术体系包含了天菱模式、天舆架构、 灵犀动力、灵眸智驾、灵语座舱、神炼电池,六大核心技术,这些核心技术综合在一起,就能让五菱的新能源产品迅速在产品力上与别人拉开差距。
就拿神炼电池来说,神炼电池3.0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款电池有极限设计、极限制造、极限验证的特点,主打的是安全。当行业还在适应最严苛的电池新国标要求时,神炼电池已经率先通过新国标全部24项安全测试,并加码多项极限验证,包括行业最难的枪击贯穿测试、碎石刮底+车刀刮底+快速充放电的三重极限连环挑战了。
而在产品层面,在很多传统车企新能源产品布局缓慢的时候,五菱已经全面布局架构化开发了。本来五菱就在洞察用户需求,把握用户体验上就非常有经验,再加上架构基础,很容易就能实现“规模化、架构化、产品群”研发。从实施“一二五”工程以来,五菱新增15款新能源车型,新能源累计产量突破300万辆这些表现上,我们可以看出来五菱在新能源布局上的正确思路。
另外,在传统车企因为“价格战”无比头疼的时候,五菱也已经为保持新能源车型高性价比做了不少铺垫。比如五菱牵头在柳州打造了能源系统、智慧电驱、电子电控、智能移动机器人、商业创新等五个百亿自主产业集群,这意味着,很多别人需要跨地区才能配套的东西,五菱直接能一站式解决。目前,柳州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本地化配套率已经从36%上升至63%,形成了电池、电驱、电控三大核心产业集群,年产值达到660亿元。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五菱即便不参与大规模的“价格战”,依旧能拉拢到那么多用户了。毕竟,零部本地化配套率那么高,降本这块真不是一般车企能比的。
五菱新能源是否彻底“稳了”?
从数据上看,五菱的新能源转型在国内市场确实算得上成功了,连续6个月保持50%以上的同比高增速,说明了这不是偶然一次的超常发挥,而是一个长久且稳定的成绩。而且,从全球市场上看,五菱的新能源产品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根据相关数据,2025年6月,上汽通用五菱新能源出口销量8448台,同比劲增250.5%,已连续3个月保持200%以上同比增速;1-6月新能源累计出口35964台,同比增长147.6%。
今年上半年,五菱在印尼市场新能源累计销售5958辆,同比增长20%,6月占有率超过33%,保有量排名第一,成为印尼最受欢迎的中国汽车品牌。现在五菱还在加速推进“印马泰”区域一体化战略,计划通过实施“本地化生产+供应链出海+技术标准输出”三位一体的全球化模式,加速构建涵盖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全价值链的海外业务体系。
看得出来,五菱的新能源转型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以上种种数据,足以印证这一点。不过,这是否就意味着,五菱的新能源发展彻底“稳了”呢?从当下行业的激烈竞争环境方面来看,这个问题其实很难有一个肯定的答案。五菱用短短几年的时间快速转身,说明其对行业变革的敏感度较高。但当下几乎所有车企都在放缓“价格战”,技术决定未来逐渐成为主流竞争趋势,而五菱主打的就是经济性,以往是技术和配置大差不差就行,而未来这样的路线是否还行得通就不一定了。当技术研发成本在增加,“低价”与“高科技”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如何在技术大爆发的时代,让技术成本与车辆定价实现均衡,这是五菱需要考虑的问题。
结语
客观来说,五菱在新能源发展方面的速度与思路,值得很多传统车企学习。保留传统车企的体系优势的同时,又在体系化上创新,五菱的做法甚至可以作为一个范本存在。其向行业传递了一个成功“原理”,那就是,规模不是转型困境的核心问题,发展路径和思路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即便激烈的行业竞争下,五菱新能源仍有更长的路要走,但就目前其表现来看,对其未来发展,我们还是可以给予更多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