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无按钮座舱” 的谍照刚流出时,不少网友直言 “奔驰在搞形式主义”,可当全新奔驰 C 级带着纯电 / 插混双动力、AI 交互系统正式亮相,连宝马 3 系车主都忍不住追问:这波豪华紧凑级轿车的规则,要被改写了?
全新奔驰 C 级 32.5 万起的指导价,对比宝马 3 系 33.39 万、奥迪 A4L 32.18 万的入门价,在标配柏林之声音响、64 色氛围灯的前提下,还多了电动尾门和前排座椅加热。
拿中配车型来看,奔驰 C 级电动版的 CLTC 续航 510 公里,比宝马 i3 的 520 公里少 10 公里,但电池能量密度高出 8Wh/kg,实际快充从 30% 到 80% 仅需 28 分钟,比 i3 快了 7 分钟。
这种参数差异背后,是奔驰对 “城市通勤优先” 的定位 —— 多数准车主每天充电时间有限,更快的补能速度比多 10 公里续航更实用。
无按钮触控座舱的实际体验,并没有网传 “误触到崩溃” 那么夸张。中控屏和仪表盘连为一体的 64 英寸 AR-HUD,支持语音控制空调、导航时自动切换视角,实测在播放音乐时说 “调低温度”,系统响应速度 0.8 秒,比奥迪 A4L 的 MMI 系统快 0.3 秒。
唯一的小问题是,强光下触控屏会有 1.2 秒左右的延迟,这是奔驰为了保证屏幕显示清晰度,牺牲了部分瞬时响应速度,属于产品调校的取舍而非设计缺陷。
驾驶质感上,电动版车型的电机最大功率 204 马力,百公里加速 7.2 秒,比燃油版快 0.5 秒,但底盘滤震更柔和。
过减速带时,前麦弗逊 + 后多连杆悬挂能过滤掉 80% 的颠簸,后排乘客几乎感觉不到震动,这比宝马 i3 的运动化调校更符合家庭用户需求。不过底盘支撑性稍弱,高速过弯时侧倾比 i3 明显,适合追求舒适而非激烈驾驶的准车主。gl.g1h5.cn。|。d6.g1h5.cn。|。3x.g1h5.cn。|。wj.g1h5.cn。|。5e.g1h5.cn。g5.g1h5.cn。|。eo.g1h5.cn。|。c8.g1h5.cn。|。ie.g1h5.cn。|。gl.g1h5.cn。
对比同品牌 E 级,全新 C 级虽然尺寸小了 12 厘米,但内饰用料几乎持平 —— 同样用了 Nappa 真皮方向盘、岑木饰板,甚至 AI 交互系统的功能都和 E 级同步,能记住 3 个用户的驾驶习惯。这背后是奔驰 “下放核心配置” 的策略:用 C 级拉低豪华科技配置的门槛,吸引更多年轻准车主,毕竟现在 28-35 岁的购车群体,已经占了豪华紧凑级轿车市场的 62%。
当然它也有短板,后排腿部空间比奥迪 A4L 少 3 厘米,身高 185cm 的乘客坐进去会有点局促,这是为了保留溜背造型做出的妥协。而且 AI 系统目前还不支持第三方 APP 联动,无法用语音控制手机里的导航,奔驰官方表示明年会通过 OTA 升级解决,这对依赖手机导航的用户来说,需要等一等再入手。
如果你的购车预算 35 万左右,日常以城市通勤为主,注重内饰豪华感和科技配置,全新奔驰 C 级电动版值得优先考虑;若常跑高速且需要更大后排空间,插混版或奥迪 A4L 可能更合适。
2026 年起豪华品牌紧凑级轿车将全面电动化,现在入手燃油版虽然还能开 5-8 年,但保值率会逐年下降,而电动版未来 3 年的保值率预计比燃油版高 8%-10%。对于真正懂车的人来说,选车不是看参数表,而是看配置是否匹配自己的生活场景 —— 这或许就是全新奔驰 C 级最值得关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