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政府突然援引1952年冷战时期的《商品供应法》,以“经济安全”为由强行接管安世半导体总部,冻结资产、撤换中方CEO、将中资98.23%的股权交由第三方托管。 短短一周内,这家被中资闻泰科技收购后起死回生、年营收147亿元的行业巨头,瞬间变了天。
荷兰打着“国家安全”旗号却拿不出任何证据,中国反制时反而成了全球供应链的“稳定器”。 而当荷兰在10月26日断供晶圆试图逼中方屈服时,安世中国直接亮出底牌——库存撑到年底没问题,反倒是荷兰总部拖欠东莞工厂10亿元货款。 这场看似企业控制权的争夺,早已演变成中美欧三方博弈的试金石,甚至让本田、大众、宝马等车企成了最无奈的“冤大头”。
风暴起源
安世半导体的故事本就充满反转。 六年前,这家源于飞利浦的企业还深陷亏损,是中国闻泰科技340亿元的收购让其焕发新生。 凭借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安世在2024年实现营收147亿元,毛利率高达37.47%,成为大众、宝马、特斯拉的核心供应商。
中资注入非但没有“掏空企业”,反而让安世从恩智浦的非核心资产跃升为行业巨头,去年甚至为荷兰贡献了1.3亿欧元税收。
9月30日,荷兰政府动用72年前制定的《商品供应法》,在七天内完成了一场“法律闪电战”:先冻结安世全球30家实体资产,再通过法院裁决剥夺中资98.23%的股权。 表面上理由是“国家安全”,但法庭文件显示,2025年6月美国商务部官员就已向荷兰外交部施压,要求“更换CEO张学政”。 而9月29日美国出台的“50%穿透性规则”,更成为荷兰动手的“最后通牒”。
精准反制
面对荷兰的突击,中国商务部在10月4日打出第一张牌:对安世中国生产的成品芯片实施出口管制。
这一招直击要害,安世半导体占据全球车规级功率半导体近40%市场份额,其东莞封装测试工厂承担了全球70%的产能。 当大众高尔夫汽车所需的400多颗安世芯片面临断供时,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立即预警:若断供超过4周,芯片短缺量将突破2亿颗,每日损失可能达上亿欧元。
荷兰显然低估了中国的反击能力。 当荷方在10月26日停止向安世中国供应晶圆时,安世中国直接公布真相:所谓“中方拒付货款”纯属虚构,反而是荷兰方面拖欠东莞工厂10亿元货款。
安世中国宣布进入独立运营状态,强制采用人民币结算,并切断与荷兰总部的系统连接。
供应链危机
这场政治博弈的最大受害者竟是全球汽车产业。 本田墨西哥工厂因芯片断供停产,该生产线年产能达20万辆;欧洲车企陷入疯狂囤货,部分订单暴增三倍;宝马、大众等企业不得不加速与中国士兰微等供应商对接,将碳化硅模块验证周期从12个月压缩至6个月。 车规级芯片认证周期长达6-12个月,使短期替代根本无法实现。
压力迅速传导至欧盟。 11月3日,中欧达成《中欧稀土与半导体供应链临时协调纪要》,协议有效期为半年。 核心条款包括荷兰恢复张学政CEO职务、解禁核心资产,中方加快稀土出口审批、恢复芯片供应等。 中国对含0.1%中国来源稀土的光刻机类货物实施出口许可要求,这一政策精准击中荷兰产业命门,全球90%以上的稀土精炼产能由中国掌控,ASML光刻机单台稀土磁体用量超10公斤,库存仅能支撑8周生产。
新首相登场
荷兰看守政府的短视操作,把难题留给了大选后的新政府。 38岁的荷兰史上最年轻首相罗布·耶滕即将登台,荷兰政府突然释放“富有建设性”的会谈信号。 11月6日,荷兰经济事务大臣卡雷曼斯表示与中方磋商“富有成效”,相信芯片将很快送达欧美客户。
有消息传出,荷兰愿意停止接管安世半导体、放弃控制权,前提是中方先恢复芯片供应。 这一“控制权换供应链”的交换方案,显示出新政府的务实态度,却未能完全满足中方“先恢复权益再谈供应”的核心诉求。
中方明确要求恢复安世的中方管理层、保证公司正常出货、部分订单用人民币结算。 尤其是人民币结算的要求,打破了以往的贸易惯例,成为衡量荷兰合作诚意的试金石。
自主化加速
美国在这场博弈中扮演着矛盾角色。 作为施压方,美国推出“50%穿透性规则”直接触发了荷兰的接管行动。 但面对全球供应链动荡,美国又于10月底宣布暂停该规则一年,削弱了荷兰行动的法律依据。 这种政策摇摆,反映出美国在“遏制中国科技发展”与“维护自身产业链稳定”之间的两难。
安世中国不仅扛住了断供,还加速推进国产替代计划。 中国国内的新洁能、士兰微、扬杰科技等企业借机进入主流供应体系,加速汽车分立器件国产化进程。 安世中国与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签订长期晶圆供应协议,上海临港鼎泰匠芯12英寸晶圆厂预计2025年底实现IGBT新一代产品量产。 这种“自主可控”的备份方案,让中方在谈判中拥有足够底气。
目前,德国汽车供应商奥莫维奥、博世等企业已获得出口豁免,安世中国的芯片正逐步运往欧洲。 荷兰政府也表示将最快于下周搁置针对安世半导体的管制令。 但荷方11月6日仍否认张学政复职传闻,称高管任免需荷兰政府批准,资产冻结限制将持续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