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营收同比狂涨68%的电动汽车企业,会在同一季度曝出近10亿美金的巨亏?
美国电动车品牌Lucid近期的业绩表现,着实让市场惊掉了下巴。
作为被沙特主权基金重金押注的车企,它连续两个季度没达到华尔街预期,还下调了年度产量目标,眼看资金链承压,最大股东沙特公共投资基金(PIF)直接砸出20亿美元信贷额度救场,这场“越卖越亏”的戏码,还在持续上演。
业绩冰火两重天
Lucid最新公布的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堪称“喜忧参半”的极致体现。季度营收达到3.36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2亿美元增长68%,看起来业务扩张势头正猛。但盈利端的表现却惨不忍睹,本季度净亏损9.784亿美元,合每股亏损3.31美元,即便剔除重组等一次性项目,调整后每股亏损仍有2.65美元,远超市场预期的2.27美元。
更让人揪心的是核心财务指标的恶化,调整后的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亏损7.177亿美元,同比扩大17%,这意味着公司的核心业务盈利能力还在持续下滑。产量和交付数据也没带来惊喜,第三季度Lucid共生产3891台汽车,交付4078台,虽然较上年同期有增长,但不仅没达到华尔街预期,还导致公司连续第二次下调年度产量上限,从最初的2万辆、后来的1.8万至2万辆,最终下调至约1.8万辆。为了控制成本,公司还将资本支出预期下限降低1亿美元,压缩至10亿至12亿美元之间。
截至三季度末,Lucid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为16亿美元,与去年年底基本持平,再加上未提取的信贷额度,流动资金总额达55亿美元。公司表示,这些资金足以支撑运营至2027年上半年,但持续的亏损状态,还是让市场对其造血能力打上了问号。
沙特“金主”不离不弃
Lucid能在巨亏状态下持续运转,背后离不开最大股东沙特公共投资基金(PIF)的鼎力支持。这次PIF将原本7.5亿美元的定期贷款信贷额度,大幅提升至约20亿美元,相当于给Lucid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而这并非临时救急,自2018年以来,PIF已陆续向Lucid投资约80亿美元,成为其绝对控股股东。
更值得关注的是,PIF对Lucid的支持不止于资金。2023年,Lucid在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经济城建立了制造工厂,计划年产能达15.5万辆,专门服务中东市场,目前已有逾1000台待最终组装的车辆存放在当地。这种布局并非孤立,而是沙特“2030愿景”的重要组成部分,PIF正通过投资Lucid、创立本土品牌CeerMotors等动作,构建从原材料到整车制造的电动汽车全产业链。
有趣的是,PIF在2025年第二季度对美股持仓进行了大调整,清仓了Meta、Shopify等24只个股,减持21只个股,但对Lucid的持股却基本保持不变。要知道,Lucid是PIF美股持仓中的前五大重仓股,而另一大重仓股Uber,也在今年7月与Lucid签署了3亿美元合作协议,计划未来六年采购2万辆Lucid Gravity SUV,搭配Nuro的自动驾驶技术推出Robotaxi服务,两大重仓股的联动,背后显然有PIF的战略考量。
新品与技术双押注
Lucid的业绩压力,很大程度上来自新款旗舰SUV Gravity的上市不顺。这款定位大型豪华电动SUV的车型,早在2024年10月就宣布向美国客户开放预订,Grand Touring版本起售价9.49万美元,Touring版本起售价7.99万美元,计划2024年底开始生产。但实际推进并不顺利,公司临时首席执行官Marc Winterhoff在8月就承认Gravity存在问题,虽称第三季度产量环比增长,但首席财务官Taoufiq Boussaid坦言,目前产量仍处于微不足道的水平。
即便主力新品量产遇阻,Lucid仍在技术和产品线上持续发力。当地时间10月28日,Lucid宣布与英伟达深化合作,推出全球首批搭载英伟达DRIVEAV平台的L4级自动驾驶私家车,还计划借助NVIDIAO mniverse软件构建智能工厂。紧接着在10月31日,公司又透露将推出一款搭载英伟达芯片系统的L4级自动驾驶中型电动车,这款新车预计至少要到2026年底才能开始生产,瞄准更广阔的中端市场。
这些动作背后,是Lucid在豪华电动车赛道的坚守与突围。不过目前市场反馈分化明显,同为美国电动车初创企业的Rivian,第三季度业绩超出华尔街预期,股价接近历史高点,而Lucid股价今年已下跌超过40%,还进行了1比10的反向股票分割,两者的差距正在拉大。
Lucid的现状,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烧钱换增长”的典型缩影,营收增长展现了市场对其产品的认可,而持续巨亏则暴露了量产、成本控制等方面的短板。
有沙特PIF的资金和资源背书,再加上自动驾驶技术的布局和新品规划,Lucid仍有扭转局面的机会。
新能源行业的竞争本就漫长,只要能解决量产瓶颈、兑现技术承诺,这家“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车企,或许能在赛道上跑出属于自己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