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话题在车主圈里特别火:增程式电动车要是懒得充电,能不能直接当油车开?表面看这主意不错,既享受电车的平顺,又省了找充电桩的麻烦。但真这么干,你可能一不小心就把“省电小能手”变成了“烧油老虎”。
首先得说,只加油不充电,车确实能跑。增程车的发动机(俗称增程器)本来就是个“移动充电宝”,没电时靠它发电驱动电机。但这就好比买了个智能手机却永远不开机,只当闹钟用——功能没发挥,累赘却没少背。
比如油耗,满电时每公里成本可能不到1毛,一旦亏电,尤其在市区走走停停时,百公里油耗能飙到10-12升,比同级别燃油车还高。有车主吐槽理想L7亏电后油费每公里涨到8毛,一年跑2万公里多花1万多,省下的电费全还给了加油站。
再说动力,有电时电机动力随叫随到,亏电后动力上限全看增程器发电功率。加速超车?原本的“猛虎”秒变“病猫”,只剩发动机嘶吼却提速乏力。静谧性更是断崖式下跌,电机运行可能30多分贝,增程器一介入直奔65分贝,堪比闹市街头。
更坑的是隐形成本。电池长期低电量工作,就像手机总用到自动关机再充,寿命会加速衰减。实测显示,长期不充电的增程车,3年后电池续航可能缩水15%以上。真要换电池,费用可能高达数万到十万元,当初省下的油钱全搭进去还不够。
增程器本身也压力山大。它本是为临时补电设计,长期高负荷发电如同让办公室白领天天搬砖,磨损加剧、故障率攀升。
既然有这些坑,增程车为何越来越火?理想、问界等品牌销量爆发,关键在于精准击中家庭用户痛点:短途用电成本低(一月电费不到100元),长途用油无焦虑,一箱油跑千公里很轻松。政策上也占优,绿牌免购置税,在限牌城市省下数万元拍牌费。
但争议从未停止。高速油耗反超油车、车重导致操控笨拙、保值率低(3年车价砍半)都是硬伤。有专家直言,增程技术进门易做精难,核心在优化发动机热效率和智能发电策略。
增程车目前主力市场是20万元以上车型,但价格正下探至10万-15万元区间。未来走势取决于三点:一是充电设施普及速度,若超充站覆盖完善,增程的续航优势减弱;二是技术能否小型化,比如用两缸发动机替代四缸降成本;三是政策风向,上海已取消插混(含增程)绿牌,其他城市会否跟进仍是变数。
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预测,到2027年增程式销量将占市场三分之一。但它终究是过渡技术还是长期方案?答案在用户需求里:充电方便、常跑高速的选纯电或混动更划算;充电难、要长途的家庭用户,增程仍是“既要又要”的实用选择。
增程车就像“科技备胎”,能应急但不能依赖。偶尔不充电无所谓,长期当油车开等于花高价买短板。车企若想长久火下去,得在降低成本、提升发电效率上下功夫,否则等充电设施全面铺开,增程的“万能牌”光环迟早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