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导,楚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楚能新能源”)有意接手“湖北星晖新能源智能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威马星晖工厂”)用于造车。
在温州工厂被宝能接盘后,威马的星晖工厂也迎来了盘活曙光,破产造车新势力的工厂似乎成为“香馍馍。
楚能将接手威马星晖工厂?
据报道,总部位于湖北省孝感的楚能新能源,背靠全国第四大经销商集团恒信汽车集团,自身在储能为代表的电池领域颇具竞争力。其主营业务为新能源储能电池、动力电池、能源管理系统的研发与制造,过去几年发展迅速。截至2025年,楚能新能源已在孝感、武汉、宜昌三地相继建成总产能超过110GWh的储能和动力电池生产基地,总规划产能超350GWh。2025年上半年,楚能新能源储能电池出货量超20GWh,位列全球前五。同时,楚能也开始发力动力电池业务,截至目前,已有近30款搭载楚能电池的车型入选工信部车型目录。
楚能新能源背后的恒信汽车实力也不容小觑,尤其是在资金方面,公开信息显示,楚能的几大项目资金都来自恒信汽车创始人代德明德自有资金。截至2025年,恒信汽车集团在全国60多座城市建立布局,拥有超过310家4S店,是华中地区最大的经销商集团,是全国第四大经销商集团。2024年,恒信集团的总营收达785.12亿元,总销量超过41万辆。
从公开的信息看,楚能新能源可能用于造车的主体是楚能(武汉)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楚能汽车”),该公司成立于2024年12月,由恒信汽车全资持股,法定代表人为代德明。楚能汽车目前也在进行很多相关职位的招聘,岗位包含项目研究院院子、汽车采购、造型开发、电子电器、整车架构、底盘、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新能源汽车战略规划等多个方面,明显是在新能源整车制造的方向布局。
“造车这个产业空间更大。”在汽车销售、电池等领域有所斩获的代德明瞄准造车空间顺利成章,接手位于湖北黄冈的威马星晖工厂自然也会受到地方政府的欢迎。从种种迹象看,楚能新能源正在招兵买马、加速造车步伐,还有传闻称,其第一款车型将对标问界M5,是一款增程式SUV。接手威马星晖工厂这一拿来即可用的产能,无疑对其造车进程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成熟的智能工厂仍有价值
沉寂两年多的威马继9月发出温州工厂复产的消息后,如今,另一座工厂也迎来了复活的曙光。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当年坚持的自有产能如今似乎也成为威马破产后留下的最宝贵资产。相较于拜腾、博郡、爱驰、高合等其他破产(或处于停滞状态)的造车新势力,威马之所以能被更多接盘者看重,关键在于其产能和资质。
此前,宝能之所以在自有产能的情况下借助旗下企业翔飞接手威马温州工厂,也是看重了这座工厂相对较强的智能制造能力。
公开资料显示,威马星晖工厂总投资202亿元,一期规划产能15万辆,2020年1月8日正式投产,作为威马汽车的第二个全资质智能制造基地,将领先于行业的C2M模式应用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在2023年初被评为湖北省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是指长期专注于制造业特定细分产品市场、生产技术或工艺国际领先、单项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前列的企业。能够获此殊荣,意味着威马汽车智能制造技术、生产工艺等指标已处于国际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的领先水平。
接手这座在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智能制造工厂,对有意造车的楚能新能源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助力。一定程度上来说,只要导入车型即可开工生产,相较十几年前建造的传统燃油车工厂在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方面更具操作性。
今年上半年,拜腾汽车位于南京的千亩工厂进行了第7次拍卖,成交价8.1818亿元。虽然这座并未产生量产车的工厂多次被转手,拍卖价值也一降再将,命运坎坷,但其厂房和生产设备甚至配套的研发试验能力所组成的产能,仍具有一定价值,这也是这座工厂之所以有人愿意接手的根本原因。而那些选择代工生产,并未建立自己产能的企业,却鲜有人接手。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威马的两座智能制造工厂都具有一定的产能价值,但也都面临沉重的债务包袱。公开资料显示,威马星晖工厂的资产主体60亿元股权已被冻结,楚能要想盘活这座工厂也需要解决相关资产问题。
引导成熟新能源汽车产能再利用
“当前智能汽车领域的技术迭代速度非常快,一家企业一旦停滞下来,其产品很快就会变成落后产品。不进则退,很难跟上新的市场需求。”在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安庆衡看来,因为生产停滞、研发人员流失等问题,停滞或破产的造车新势力企业所剩价值不多,也因此,整体盘活这些企业的意义不大。但产能则不同,真金白银投入建设起来的具有一定智能制造能力的工厂具有一定的价值。
据记者调查了解,通过传统燃油产能改造而来的新型新能源汽车制造工厂,往往只有旧厂房、土地等资源可以利用,生产设备需要全部拆除更新,生产工艺更是要推倒重来。与改造传统燃油车项目生产新能源汽车相比,接手成熟的新能源汽车产能,于新进入的企业而言显然要更高效。
“我们要积极引导对有效产能的利用,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领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表示,从汽车整体增长来看,当前新能源汽车对燃油车的替代效应约为98%,即售出100辆新能源汽车中约98辆都是从燃油车市场直接替代而来。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提升,产能相对紧张的现实需求下,盘活成熟的产能再利用,对企业和地方政府等各方而言都是明智之举,也更符合汽车行业长远发展需求。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苏波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尽快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引领和指导,在大力推进燃油车企加快电动化转型同时,支持新能源汽车新增产能,主要通过对燃油车企的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资产收购等方式来实现,不再大规模征地新建,减少继续并行发展造成更大资源浪费。
相较于新建产能、改造传统燃油车产能,接手相对成熟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工厂再利用,于企业而言,可以更顺利的推进造车项目;于地方政府而言,可以提升当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盘活地方经济;于汽车行业而言,也是新能源汽车产能优化的一项有效措施。在市场端,或将有更多案例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