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的繁荣:新能源汽车“订单营销”的传播叙事与信任隐忧 | 品牌与公共传播
创始人
2025-10-29 01:49:13
0

“上市72小时大定突破10000台”

“预售19天,小订累计突破23万辆”

近年来,一种极具特色的营销方式——单营销”在汽车行业出现了。这套玩法源自手机圈,手机厂商通过向“订单注水”,让消费者认为产品大受欢迎,进而激发购买冲动,而真实的数据隐匿在企业内部的黑箱之中。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如今已司空见惯的现象:每当一款新车型发布,车企便会迅速公布其小订或大定数据——几小时破万、几天破十万。

然而当我们将注意回归到现实世界中,一种奇特的割裂感油然而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真正能见到的实车似乎远没有数据所暗示的那般普及;工厂在全力爬产,而车主仍需经历漫长的交付周期。为何互联网上的热闹场面与现实感知之间存在这道若隐若现的鸿沟?更值得深究的是,即使我们内心或多或少清楚这些订单数据背后可能存在着“水分”,为何我们依然会情不自禁地心动,甚至产生一种再不下单就晚了的紧迫感?这背后隐藏了一场深谙现代消费心理的传播叙事。它系统性地利用消费者的认知偏差与情感弱点,完成一场对消费决策的隐形操控。

从产品到符号:

订单数据的编码与消费共识的塑造

1. “炙手可热”的认知植入

无论是预售几小时订单破万,还是累计订单突破十万,这些数据早已不是客观的市场反馈,而是成为了新能源汽车厂商媒介议程设置的工具。正如美国传播学者M.E麦库姆斯和D.L.肖所指出的,大众传播具有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并影响公众对事物重要性的判断。在数字营销时代,这一过程已超越了传统单一议题的显著性传递,演进为网络议程设置(NAS)——即媒介通过构建系列议题之间的非线性知识网络来影响公众认知。

厂商通过持续性的社交媒体轰炸和意见领袖的联动,在消费者心智中有意植入“产品先进”与“供不应求”的印象。这一过程在宣传产品的同时,将订单量与“好产品”“强品牌”进行人为的符号链接,从而在潜在消费者心智中锚定一种扭曲的价值等式——高订单等同于高价值。当公众反复接收到此类信息,便会逐渐内化这一设定,将订单数据视为重要的决策参考依据,甚至形成非理性的从众心理。于是,本应反映市场真实需求的订单数据,被异化为一种象征热度的空洞符号,并由此构建出一种关于产品价值的“人造共识”,而这正是数字时代消费主义与媒介权力共谋的产物。

2. 期盼与恐惧的双重动力

舆论世界是“情胜于理”的传播世界。在这一理论视域下,新能源汽车的“订单营销”,本质上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情感动员,它将期待与恐惧两种看似相悖实则相辅相成的情感动力进行聚合,实现对消费者心理的包围与触动,以情绪裹挟取代理性说服。

厂商通过发布会与传媒矩阵,将产品与一种被修辞美化的“未来生活图景”进行链接——拥有了这辆车,就意味着拥抱了前沿的科技与优质的智能出行体验。这种被刻意制造出的期待,本质上是一种被引诱出的情感反应。然而仅仅是正向情感还不足以促成行动,于是厂商公布订单数据不断向市场释放警报——“现在不订就来不及了”“这款车很抢手,早买早享受”。这种人为构建的繁荣景观触动了消费者内心对于错过的原始恐惧——一种更强大、更原始、更具驱动力的情感弱点。在期待与恐惧两种情感动力的耦合之下,消费者原本可能启动的、需要消耗更多认知资源的理性思考让位于一种“情感短路”——追求情感即时满足与焦虑快速释放的冲动。购车不再是基于需求的理性决策,而是沦为了一场被精心引导的情感宣泄。

3. 简略数字对精密参数的传播替代性

在争夺有限注意力的舆论世界中,“轻”(简单、具体、感性)的内容比“重”(复杂、抽象、理性)的内容更容易传播。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消费者面对海量的信息,普遍处于认知过载的状态。新能源汽车复杂的技术参数因为“重”难以在消费者中广泛而又快速地传播。因此,高度简略化的订单数据成为了精密参数的传播替代。一个破十万的订单数据,其传播力远胜于冗长的技术说明书。它“轻”,认知成本低,无需过多的专业基础即可理解;它具有冲击力,能够直观地向消费者传递出产品受市场认可的强烈信号;它通常是整数,便于记忆与传播,容易在社交媒体上扩散。

订单数据成为了一种“轻”符号,价值在传播中异化。它通过制造认知捷径,绕开消费者对产品的理性审视,转而在消费者心智中锚定“热销即靠谱”、“多数人选的就是对的”的直观印象。在这场以“轻”为名的传播中,初步的市场教育高效完成,然而消费者独立思考和判断的空间,却在悄然间被无形架空。

背后的陷阱:

当传播营造的泡沫遇到现实重力

1. 信任的崩塌:“狼来了”的风险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订单营销”正因系统性的数据夸大,持续侵蚀着社会公众的信任基石。这种信任透支所隐含的“狼来了”风险,已成为悬停在行业虚假繁荣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的数据,2025年前8个月,中国汽车市场乘用车零售量为1469.8万辆,而各家车企公布的小订数据总和却超过5000万辆。这意味着,每卖出一辆真实的汽车,背后就躺着3个“注水订单”。

“订单营销”忽略了汽车作为大宗商品在普通家庭消费决策中的复杂性和高介入性。汽车作为高单价大宗耐用消费品,关系家庭数十万的支出与长期使用体验,其购买决策过程无疑是比较长的。而且消费者决策的卷入程度比较高,信息收集和购买前评估的过程是在反复进行的。轻率地将其像手机一样营销,简化为一场以“秒订万台”为噱头的情绪游戏,促使消费者把理性思考让位于短暂的情感冲动,这无疑是对消费者利益的漠视,也是对产业价值规律的背离。

当虚假繁荣的订单数据屡次无法兑现为实际的交付数字,最初被营造的焦虑恐惧与从众心理便会迅速逆转为深度的信任剥离。一旦消费者的信任丧失,其所引发的将不仅是单个品牌的危机,更是对整个行业诚信体系的普遍性质疑。最终,所有参与者都将为这场集体性的信任透支付出代价。

2. 情感的反弹:前台订单“景观”与后台产能“现实”的悖反

根据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的拟剧论,社会行为如同舞台表演,分为精心修饰的“前台”与隐藏准备的“后台”,在“前台”人们呈现的是被社会认可的形象,“后台”则容纳不便示人的真实。拟剧论作为一种范式,在营销中传递的是戏剧式讯息。戏剧式讯息是广告角色,直接在虚设的受众面前进行表演。通过表演突出产品卖点,根据消费者偏好,打造消费者接受的形象,从而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接受度,顺势培育消费动能,转化为实际购买力。

在新能源汽车的营销剧场中,表演者是厂商,前台是捷报频传、一车难求的炽热景观,后台的现实却是产能艰难爬坡,车主苦苦等待;看似一片繁荣,实际上真正购车的人寥寥无几。前台与后台之间,形成了一道难以弥合的裂缝,也构成了拟剧论在商业传播中极具讽刺意味的悖论——表演越热烈,真实越惨淡

这种悖反最终会激发消费者情感的剧烈反弹。当用户意识到驱动自己做出决策的恐惧和期盼,是建立在一个被刻意制造的“戏剧场景”时,最初的购买冲动便会迅速转变为被欺骗的愤怒。订单营销所依赖的情感动力从推动购买的拉力,转变为抵制的反作用力——一场以信任为代价的表演,终将在真相揭幕时,迎来观众离席的沉默结局。

3. 行业的畸变:从产品竞争走向数字浮夸

当订单数据的符号价值被过度抬高,行业的竞争重心便发生了危险的偏移——从扎实的产品研发、技术革新与品质提升,滑向浮夸的数字竞赛与营销技巧的较量。当投机者依靠“注水订单”便能轻松抢占媒体关注与渠道资源,而踏实造车的企业却因数据不好看而被资本冷落时,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便会发生,实质性的创新便无法获得应有的回报。

这不仅造成了巨额营销资源的浪费,更从深层侵蚀产业创新的内在动力,使得竞争脱离了以核心技术、可靠品质与优质服务为本的良性轨道。如果“数字浮夸”成为常态,那么真正的产业进步将被淹没在虚假繁荣的泡沫之中。

结语

“订单营销”对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营销范式和价值认知路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刻意营造的虚假繁荣终究要在时间的重力与用户体验的检验下显露出其真实的成色。当营销过度悬浮于产品本质与企业能力之上,其所构建的繁荣景观必然是脆弱且不可持续的。

因此,行业的发展应该基于对产品的虔诚与敬畏之上。汽车的价值不在于浮夸的订单数据,而是蕴藏在千万用户日常行驶的每一段旅程、每一次交互与每一次体验之中。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Hape旗下玩具公司拿下双项荣... 近日, Hape集团旗下宁波怡人玩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怡人玩具”)再传捷报 —— 在行业权威评选中...
增程车高速“逆袭”:摆脱市区短... 在汽车消费市场,技术路线的选择始终是热门话题。当纯电动车与燃油车各占一方天地时,增程式电动车正以独特...
原创 高... 高速和国道,哪个更烧钱?14年老司机算出的结果想不到! 周末加油站的休息区里,几位车主正围着聊开车花...
科技与温度并存:问界M9小蓝灯... 当一抹优雅的蓝色光芒在问界M9车身上亮起,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配置升级,更是智能汽车与用户情感连接的...
多能源智能化全矩阵焕新 金杯品... 2025年10月28日,“铸金杯 新一程”金杯品牌日暨全系产品上市发布会在沈阳金杯工厂盛大举行。本次...
溯联股份拟2.01亿元投建智能... 10月28日,汽车零部件渝企溯联股份(301397)公告,拟在重庆市江北区投资2.01亿元,建设智能...
制造的繁荣:新能源汽车“订单营... “上市72小时大定突破10000台” “预售19天,小订累计突破23万辆” 近年来,一种极具特色的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