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规程(C-ICAP)隐私保护测评规则(2024版)》为搭载车载蓝牙、Wi-Fi、智能钥匙、车机软件等功能的乘用车,建立了系统的隐私保护测评框架,旨在规范智能网联汽车的隐私安全管理,防范数据泄露与网络攻击风险。
测评规则的核心内容包括评价方法与测试方法两大模块。在评价方法上,构建了四级指标体系,涵盖网联通信守护和个人信息守护两大一级指标,权重分别为60%和40%。网联通信守护下设基础安全守护(60%权重)和攻击防御守护(40%权重)两个二级指标,具体涵盖车载蓝牙、Wi-Fi、NFC钥匙、射频遥控钥匙、手机APP远程解锁等的漏洞检测、模糊测试、攻击防御等内容;个人信息守护则分为车端敏感个人信息(50%权重)、车端一般个人信息(40%权重)和手机端个人信息(10%权重),涉及音视频、位置、网页浏览记录等敏感信息的告知、授权、加密、删除等全生命周期管理。
得分计算采用层级加权方式,总得分由一级指标得分按权重累加得出,各级指标得分均根据下属指标得分及对应权重计算。四级指标作为评分基础,针对不同测试项目制定了细化评分规则,例如车载蓝牙的已知漏洞检测项,无超危、高危漏洞得100分,每检测出一个超危漏洞扣20分,高危漏洞扣10分;用户告知项则根据隐私政策的独立性和增强服务授权方式划分不同得分等级。
测试方法部分明确了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定义及缩略语,详细规定了试验项目的测试环境、状态要求和具体操作流程。网联通信守护测试需在无信号干扰的屏蔽室进行,涵盖基础安全守护的各类设备测试和攻击防御守护的整车真实攻击、仿真组合式攻击等;个人信息守护测试则要求车辆处于正常工作状态,重点验证信息收集的告知与授权流程、数据访问的账户隔离、传输加密及删除功能的有效性。
规则还附录了个人信息分类分级示例表,将个人信息分为一般个人信息和敏感个人信息,明确车辆行踪轨迹、音视频、生物识别特征等为敏感个人信息,为测评提供清晰的分类依据。整个测评体系既注重技术层面的漏洞防范,也强调个人信息全流程的合规管理,通过标准化的测评流程和量化的评分标准,为智能网联汽车企业提供了明确的隐私保护优化方向,也为行业监管提供了科学的技术支撑,助力推动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的隐私安全规范化发展。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知识产权、数据隐私,只做内容的收集、整理及分享,报告内容来源于网络,报告版权归原撰写发布机构所有,通过公开合法渠道获得,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如对报告内容存疑,请与撰写、发布机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