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完国庆,汽修厂“一天没有一台车进店”…寒冬将至,汽服业七大变化不容忽视?
创始人
2025-10-23 15:39:56
0

作者 | Gary

来源 | 汽车服务世界(ID:asworld168)

2025年只剩下最后两个月,拉长维度来看,今年汽车后市场格局主要受两大因素影响。

一是政策端,国四燃油车纳入以旧换新补贴;二是消费端,车主消费决策愈发依赖于线上平台。

前者影响的是车型车龄和服务项目的结构,后者影响的是消费链路和流量结构,最终,汽服店在项目、定价、客户、人员等方面的经营逻辑肯定也要随之改变。

换句话说,汽服店如果还是用原有经验应用于当下的汽服业,肯定是没有未来的。

从结果上来看,今年汽服店的两极分化趋势愈发突出:头部门店加速盈利,甚至加大投入进入局部细分赛道;尾部门店则是陷入“店内鸦雀无声,一天没有一台车进店”的境地,直至最终关门倒闭。

不少门店老板告诉汽车服务世界,国庆过后,又陷入了“一天没有一台车进店”的困境。

所以,在汽服业加速变化的背景下,从业者的首要任务,就是看清趋势,再跟着趋势跑,而不是“用昨天的太阳晒今天的衣服”。

汽车服务世界从新消费、行业周期、流量、项目、组织、店型、盈利等七个维度,总结梳理汽服业的核心变化和应对策略。

所谓时势造英雄,对于大多数从业者而言,千万不要对抗趋势,而是应该顺应趋势。

一、新消费:价值、链路和口碑效应的变化

汽服业的第一个变化来自于消费端,这也是最为根本的影响因素,可以说,全行业都进入了新消费阶段。

从宏观层面来看,2018-2019年兴起的消费升级商业模式,大部分已经被淘汰出局,比如高端面点、新式茶饮等赛道,大量资本埋没其中。

目前来看,大部分行业的供给侧都集中于具有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其中,拼多多的崛起算是代表性现象之一,汽车后市场的抖音团购也是如此。

具体到汽服业,新消费的内涵主要包含三个维度,分别是消费价值、消费链路和口碑效应。

第一,消费价值维度,车主分层现象。

过去几年,不少门店在项目定位和价格体系上,倾向于车主省钱逻辑,比如治理烧机油取代发动机大修、老车整备取代新车替换,包括抖音的汽后团购,底层逻辑都是如此。

然而,车主省钱逻辑进一步演变,很可能陷入价格内卷,比如很多网红项目(治理烧机油)、新增量项目(三膜)的价格一再突破底线。

事实上,在省钱逻辑之外,车主其实还存在其他维度的分层,比如高端车车主、细分车型车主、年轻车主、女性车主等,他们并不是一味追求低价,而是愿意为技术溢价和服务溢价买单。

这种溢价能力,除了功能价值,还存在情绪价值,不同人群的情绪价值需求不一样,也就造就了各种细分赛道,比如底盘调教背后的舒适性需求,轻改背后的个性化需求等;跨界来看,泡泡玛特就是典型的以情绪价值为主导的消费价值,有人狂热,也有人无感,两极分化明显。

所以,汽服业消费价值的变化,要求门店经营的前提是重新确定目标客户群体,再根据客户群体确定对应的项目结构和价格体系。

第二,消费链路维度,线上线下一体化已成现实。

汽车后市场被称为未被互联网改造的最后一个行业,长期以来,互联网化、线上化的程度很低,主要受到几个因素影响。

一是产品和服务难以标准化;二是车主缺乏DIY能力;三是客单价高、消费决策重;四是4S体系对独立售后体系的压制。

所以,2014-2015年大量资本进入行业,利用烧钱补贴的方式,试图将车主从线下引入线上,但最终并不成功,只有途虎以轮胎这一相对标准化的产品切入,才一直存活至今。

直到2019年左右,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崛起,才真正改变了车主的消费链路,底层原因在于:直播和短视频的形式,提供了一个交互和交流的第三方空间,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车主的信任壁垒,使得线上消费决策变为可能。

随着直播和短视频进一步渗透和演变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车主消费决策线上化的程度进一步加强,并且,在短视频时代,所有非标产品和服务都可以通过短视频平台销售。

无论汽服店做不做短视频,是否布局线上平台,都不能否认一点:汽服业的线上线下一体化趋势已经成为现实。

第三,口碑效应维度,从口口相传到行业IP。

早期,汽服业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业态,非常依赖车主口碑,比如朋友、亲戚介绍。

这是一个线性的口碑传播形式,背后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早期汽车数量较少,车主圈子并不大;二是汽服业重线下,浓缩于三公里服务半径。

如今,行业的口碑效应也从线下走到线上,已经成为一种数字资产,并且可以通过网络无限放大,背后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行业IP。

可以看到,近两年,汽服业涌现了一批行业IP,集中在两个维度,一是特定品牌和车型的IP,比如玩奥迪小李子;二是特定项目的IP,包括治理烧机油、四轮定位等。

总的来说,在线上流量平台的影响下,汽服业消费端变得越来越细分,由此分化出来各种垂直赛道,这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 应对策略:

1、从以产品、技术为中心,延伸到以车主为中心,首先确定目标客户及核心需求,再设计对应的产品、项目、价格和服务体验;

2、从线下流量,延伸到线上线下一体化全触点服务,梳理车主从下单到离店的所有触点,设计每个触点的服务体验并不断优化;

3、重视线上资产,特别是线上IP打造,维护正面、积极、稳定的线上人设,将车主从线上引入并留在线下。

二、行业周期:燃油车和新能源车重叠期

在燃油车时代,汽服业的经营逻辑相对简单,主要看平均车龄和保有量两个因素,这两点决定了行业周期特性,以及门店的主营业务。

目前,在新能源车高速增长的背景下,汽服业进入了燃油车和新能源车重叠发展期,导致门店经营复杂度成倍增长,主要面临两大考验:一是燃油车业务总体缩量,但是占比高;二是新能源业务算是增量,但是风险大。

分别来看两块业务的定位。

对于燃油车业务,汽车服务世界认为,除了少数新能源专修门店,大部分门店仍然要将燃油车业务当作基盘业务,并且是盈利主力。

不过,燃油车的业务结构已经发生变化:第一,日常维保已经进入缩量周期,并且呈现出极强的连锁规模效应,个体单店主要将其定位于高频触达客户的业务;第二,燃油车老车释放出来的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等深度维修业务,则是门店核心的盈利项目;第三,4S体系的售后占比不断下降,4S流失客户也是40万汽服店的争夺对象。

对于新能源车业务,可以划分为四个方面。

第一,授权业务,总体机会已经基本没有,格局相对固化;第二,新车衍生业务,包括三膜、轻改等,已经进入成熟期,竞争相对激烈;第三,弱车型业务,或者说双入口项目,包括洗车、油漆、轮胎等,处于布局期;第四,过保业务,今年行业刚刚进入过保元年,处于早期阶段。

在此背景下,门店可以主要布局双入口项目,一方面抓住现有的新能源增量业务,另一方面顺利渡过燃油车到新能源车的转型期;针对三电维修等过保业务,门店可以提前了解和学习,进行知识和技术上的储备。

在新的行业周期下,门店不要陷入两个经营误区:一是过于注重线上新流量,而忽视了线下老客户;二是一味追求新业务和新项目,保养维修等基盘业务反而疏忽了。

门店的盈利核心还是在于燃油车业务,关键在于,能否向客户传递差异化和专业性的体验,比如哈贝卡提出的“老项目新做,小项目大做”理念,就是站在车主安全性、舒适性等需求的角度,重新设计包装产品和项目,不仅实现整体项目的性价比,还能赢得利润空间。

☑ 对应策略:

1、守住燃油车基本盘,重视燃油车老车业务,重新召回沉睡老客户,并提供精准的产品和服务;

2、重视并布局双入口项目,包括洗车、轮胎、油漆等,双管齐下,提高门店抗风险能力;

3、基于燃油车平均车龄和新能源渗透度,汽服店(特别是社区养车店)有机会逐步发展成为燃电一体门店。

三、引流逻辑:从粗放化引流到精准流量

今年,汽服业价格战领域有两个事件值得关注:一是抖音的汽后团购抽佣比例提高,二是头部汽服连锁全面加码新媒体运营。

两个事件导致流量成本水涨船高,同时洗车保养等入口项目的价格内卷愈发严重,甚至出现利润倒挂的情况,由此,则是进一步加深了行业引流逻辑的变化。

汽车服务世界总结过,汽服业价格战已经从粗放化走向精细化。

早期,低价引流的逻辑是抢占更多客户,再从入口项目转化为盈利项目,但是,随着车主消费变得更加理性,这套转化逻辑早就行不通,引来大量薅羊毛客户,最终结果是“累死自己、逼死员工、卷死同行”,整个行业在低价值维度内卷。

所以,现在门店不是不需要流量,而是需要精准流量;不是不需要引流,而是需要精细化引流。

在此过程中,存在两个关键的结果指标,一是引流项目必须具备盈利空间,二是引流对象必须是精准客户,实现精准筛客+留存。

在具体的操作上,存在三个关键点,一是流量矩阵的设计,比如四轮定位IP+维保IP的组合;二是爆品项目的打造,从洗车保养等基础项目,延伸到精洗、镀晶、四轮定位等更复杂、技术含量更高的项目,让客户获得价值感和体验感;三是公域到私域的转化,背后则是需要数字化能力作为支撑。

举两个相对极端的案例,一是广州路通9.9元洗车,二是领结站300元补胎,都是实现高价值精准筛客和圈客。

路通的9.9元洗车,只针对奔宝奥以上车型,其他车型则是定价88元,对于高端车车主,9.9元洗车相当于定制化的增值服务,既有服务层面的体验,又有身份层面的体验,这种设计不是单次算账,而是基于留存率来算总账。

领结站的300元补胎,则是直接用高价格来筛客,其目标客户群体就更为细分,所以需要高利润作为支撑,当然,必须匹配对应的高价值服务。

这两种引流和留客的方式,有一点是极度重合的,那就是面向精准的目标客户,设想一下,如果门店向10万内的车辆推销9.9元洗车和300元补胎,前者没价值,后者没效果,由此就能理解精准流量的内涵了。

☑ 应对策略:

1、从引流+转化思维,转向筛客+留客思维,从抢客流到抢客群;

2、只筛选,不教育,1个精准客户的价值高于10个薅羊毛的客户,别把精力投入教育成本;

3、将引流项目打造为高价值、高体验、高温度的爆品项目,实现引流项目的盈利+复购。

四、项目逻辑:从项目链到项目网

上面提到,平均车龄和保有量是决定门店经营项目的两大因素,除此之外,现阶段还叠加了另外两大因素,一是新能源,二是新媒体。

新能源具有不同的项目特点,新媒体则是拓宽了项目广度。

由此,门店的整体项目逻辑已经发生变化,以前是项目链的形式,如今是项目网的形式。

在项目链逻辑下,我们都知道几种比较熟悉的项目组合方式,比如洗车-美容-修复的链条,保养-养护-快修-大修的链条,轮胎-底盘的链条,保险-事故车的链条等等。

这些项目组合的方式,可以形容为入口项目+盈利项目的组合关联,比如从洗车转化到美容,从保养转化到养护,项目之间泾渭分明,转化路径也很清晰。

但是,不同项目链条之间的交互则是很弱,比如从洗车转化到维修的效果,就被行业广泛质疑;也很少有门店将洗车美容和轮胎底盘关联起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门店的经营项目面临着固化的问题,很难根据行业大趋势,及时进行项目调整。

不过,在以抖音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门店和客户的交互壁垒被打破了,交互空间被拓宽了,进而可以更为灵活地进行项目组合,最终呈现出网状形态。

项目网逻辑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入口项目和盈利项目的边界逐渐变得模糊,任何项目都可以同时成为入口项目和盈利项目,比如最近几年比较火的治理烧机油、四轮定位等,一方面作为入口项目在抖音上呈现,一方面又有较强盈利性,最终成为门店标签和爆品项目。

二是兼顾特色和频次两个要素,比如很多专项门店在增加高频的维保项目,而原来综合性门店,则是努力打造特色项目;宏观来看,门店先做减法,聚焦于专项专修,再局部做加法,拓宽和加深项目维度,可能是更好的路径。

总的来说,项目网逻辑下,以一个个项目为单位,从业者在理论上可以将所有项目植入门店,包括新能源专修,进行项目的排列组合,并通过新媒体实现放大效应。

在这样的情况下,行业的新增量项目窗口期无疑变得越来越短,这对门店的反应速度和布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应对策略:

1、不再预设入口项目和盈利项目,盈利是项目的前提,亏钱项目应该被调整优化,甚至舍弃;

2、除了少数客单价极高的项目,没有复购的项目缺乏持续性,复购应该成为门店重点关注的要素之一;

3、门店在选择新项目时,核心满足两个条件,一是50公里范围内做到最专业,二是项目竞争烈度较低,由此来打爆单项。

五、组织架构:从组织层级到组织单元

随着消费链路、流量和项目结构出现变化,门店的组织架构必然随之改变。

近几年,汽车服务世界采访沟通了一批特色门店和连锁百强,很多企业已经做出调整。

首先,从理论上来讲,早期的门店组织是明显层级化的,比如综修厂的机修业务,一般是店长-技术总监-机修工这样的层级,机修工还分为不同等级,这是一种典型的自上而下的组织管理形式。

这种组织的挑战在于,非常依赖于店长和技术总监的个人能力,一旦人员跳槽,组织体系很容易崩塌(很多连锁难扩张也和店长依赖有关);并且,还有部门墙、人际关系、中下层自主性低等问题。

如今,在新媒体时代,很多门店开始调整组织架构,背后的主要逻辑是IP×项目,也就是以单个项目为单位,以线上IP为杠杆,在一个门店当中,分解成为一个个组织单元。

这样的组织形态是面向客户的,以客户为中心、以经营结果为导向,一方面,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优化;另一方面,组织形态也从强管控转变为强赋能体系,员工的自主性更强。

比如苏州和信行的门店,涵盖了奔宝奥维保、专车轻改、贴膜等多个板块,一个项目对应一个团队,同时借助线上流量的打法,实现这个项目的独立运营和盈利。

另外,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案例。

广州路通砍掉车间主管和厂长两个岗位,采取扁平化管理,让机修员工3人组成一个维修小组,由SA将需要维修的车辆分配给各个小组。

每个小组通过打分制来决定提成,衡量标准包括技术能力、积极性、团队合作等,所有员工给一个小组的3个成员打分,根据综合评分决定提成分配方案,既保证公平合理,又激发员工积极性。

所以说,现在门店的组织架构,已经变得灵活多样,不一定要一级级管理下去。

并且,随着越来越多00后员工登上工作岗位,在新媒体的加持下,他们拥有很多新的想法和表现空间。

这就要求,门店要让员工获得更多自主性,感受到更多从业价值,真正认同这份工作和这个行业。

☑ 应对策略:

1、构建面向车主的组织形态,以IP×项目为组织单元,一个组织单元就是一个经营单元,发挥专业人才的价值;

2、建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彼此的诉求和利益需要,重视员工的从业尊严和工作认同;

3、做好人员的风险评估和风险规避,严格按照规定购买社保和相关保险,切勿因小失大。

六、门店店型:从固定店型到多样化店型

综合目标人群、定价体系、项目结构、人员组织等各种因素之后,店型应该就是最终呈现形态。

一直以来,行业对于店型的理解,呈现出标签化的特点,综修厂、一站式门店、快修快保店、三膜店、轮胎店、洗美店等,哪些业务做、哪些业务不做,相对是很清晰的,比如很多综修厂就不做洗车,而三膜店基本不做轻改。

今年年中,汽车服务世界发文《30%汽服店亏损,洗美店、快修店、综修厂、钣喷中心…2025上半年,哪些门店受到的冲击最大?》,受到一定关注和认同,就是因为传统店型的经营项目比较固化,才容易受到大环境的冲击。

所以,近几年,我们看到了不少之前没有过的店型,这里面分为几种情况。

一是专项组合型门店,比如三膜轻改店,原本三膜业务覆盖全品牌车型,轻改业务往往针对专门品牌,一般各自分开经营。现在不少三膜轻改店崛起,背后就有新能源车的助力,这两类业务都是新能源新车衍生业务,客户群体有一定重合,适合组合在一起。

二是专车全品类综合店,一个店只做一个品牌,但涵盖这一品牌的所有项目,比如车匠人的路虎整备升级工厂,8000平米主做路虎,业务包含机修、发动机维修、钣喷、贴膜、内饰升级、全车整备等,还有赛车场景;T9也是如此,从特斯拉改装起步,慢慢延伸到贴膜、保养、维修等业务。

三是专项和综合店的结合,通过线上做专、线下做综来打造链路,比如北京的奥之杰,4家门店共4万平米,业务涵盖维修、保养、钣金喷漆、保险理赔、车险续保等多个板块,但在大而全的基础上做到了小而精,包括车型与项目聚焦、精简非核心业务等。

汽车服务世界总结,目前汽服门店的店型主要就是两种特性:一种是专项门店,也就是聚焦于专车专项;另一种是门店专项化,把所有业务细分为一个个专业板块,在一家门店同时经营。

其实,做多做少不是核心,关键在于能否把已有项目做好,不再明确区分核心业务和边缘业务,而是所有业务做出专业度。

☑ 应对策略:

1、综合考虑线上和线下,IP专且强,开多店不如开大店,养车店则是采用矩阵打法;

2、专业是根本,车主只为专业买单,而不是为店型买单,店型调整的出发点是,考虑每个项目是否在50公里范围内拥有专业领先;

3、以营收盈利为导向,结合房租、人员、合规三大成本,优化人效和坪效。

七、赚钱逻辑:从机会红利到专业红利

在上述各种行业变化之下,更为底层的逻辑是,行业的赚钱逻辑已经彻底改变。

在汽服业的早期,主要解决的是有无的问题,当时的情况是:车主要想修车,还要给修理厂送人情;所以,只要眼光准、胆子大、资源足,就能够赚钱。

那是一个供给小于需求的年代,是信息不透明的年代,也可以说是机会红利时代。

如今,几个因素决定了,那样的时代已经过去。

一是消费端,车主用车频次下降,消费决策更加理性;二是信息端,新媒体、电商平台崛起,信息透明度无限放大;三是供给端,超过40万的门店数量,处于过饱和状态;四是政策端,以旧换新、社保新规等,都对门店经营造成冲击;五是技术端,新能源、智能化等,带来诸多不确定性。

总的来说,在供给远大于需求、供给错配的背景下,如今赚钱的逻辑是精准匹配,要求从业者抓住趋势、产业升级、深耕细作、组织提效。

换句话说,汽服门店经营已经成为一个体系化的课题,所谓的体系化,就是需要兼顾多个因素,比如流量、技术、服务、供应链等等,任何因素不能出现明显的短板。

这就要求门店,既要有理解的深度,也要有执行的强度,更为通俗的表达,就是专业性的体现。

汽车服务世界一直强调,汽服业已经从机会红利时代走向专业红利时代,前者开放给几乎所有人,而后者注定只属于少数专业者。

上述要求看似困难,但正因为很难,所以才有壁垒,那些秉持和坚持专业的从业者才能拉开身位、加速奔跑。

如果说这个世界真的是一个大的草台班子,那么真正专业的人,又何愁成功的道路太拥堵?

☑ 应对策略:

1、思维革新,多看多想多学习,放大优势、补齐短板,接受新事物,持续升级;

2、树立良好价值观和企业文化,诚信经营,公开透明;

3、坚持长期主义,从门店卫生等细节入手,修炼内功,逐步提高各方面专业度。

写在最后:

汽服业变化无穷,速度之快,可能需要每月、每周,甚至每天都要关注行业新动态。

然而,这么多变化之外,有什么是不变的?

汽车服务世界认为,汽服业的行业本质始终不变,本质上就是一个基于信任的技术服务业。

既要有技术因素,又要有服务因素,两个因素叠加,最终取得车主信任,并将车主的售后需求长期留在门店。

我们可以观察到,如今汽服业当中,小白开店的情况越来越少,不是说行业不好做,而是行业门槛确实提高了。

所以,从业者只有深刻把握行业的变和不变,紧跟趋势,做好深耕,才能更好地生存。

最后,一句简单的提醒:对于趋势变化,要么不信、要么早信,最怕糊里糊涂,反而被收割。

过完国庆,汽修厂“一天没有一台车进店”…寒冬将至,汽服业七大变化不容忽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宁福新能源大圆柱电池项目签约仪... 大象新闻记者 孟湛 通讯员 张龙 魏现有 10月22日,2025宁福新能源大圆柱电池项目签约仪式暨合...
百度宣布萝卜快跑落地瑞士,将推... IT之家 10 月 22 日消息,百度官方今天宣布,萝卜快跑与瑞士公共交通运营商 —— 瑞士邮政旗下...
2025年智能驾驶行业深度报告... “平权+端到端”,智能驾驶加速进化 智能驾驶行业发展回顾 新能源车高增推动智能驾驶快速渗透。中国已成...
江淮汽车深耕智能化技术,凭智能... 在近日揭晓的2025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中,江淮汽车参与的“智能网联车辆数据安全与高效防...
10月23日智能汽车(3994... 证券之星消息,10月23日,智能汽车(399432)指数报收于6620.6点,涨0.44%,成交74...
6亿美元,中国自动驾驶领域融资... 10月23日,无人物流车赛道头部企业新石器(Neolix)宣布完成逾6亿美元D轮融资。 公开资料显...
联手德国机器人顶流,上汽大众握... 就在不久前,上汽大众与德国顶尖机器人公司Neura Robotics签署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共...
对话斑马智行高管:不做辅助驾驶... 作者 | Janson 编辑 | 志豪 车东西10月23日消息,日前,在汽车工程学会年会上,斑马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