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对话实录 | “内卷”与“出海”: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的破局之路与未来生态构想
创始人
2025-10-21 22:47:50
0

9月28日,由南山区企业发展服务中心、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会、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会联合主办的NEXWAVE 2025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生态链接大会圆满落幕。在“共创未来”圆桌对话环节,产业大咖围绕《战新产业如何穿越周期、基业长青》《“内卷”与“出海”: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的破局之路与未来生态构想》《AI原生时代:人机共生的产业机遇与挑战》三大前沿议题展开深度研讨。

其中, 面对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内卷”与“出海”问题,战新会副会长、欣旺达(300207)联合创始人王明旺,战新会副会长、豪恩汽电(301488)董事长陈清锋,战新会副会长、中科蓝讯(688332)董事长黄志强,强瑞技术(301128)创始人刘刚,战新会副会长、竹云科技董事长董宁,战新会执行会长陈思思等嘉宾深入分析了国内产业链的优势与挑战,探讨了通过技术标准输出、本地化合作等模式开拓海外市场的有效策略。

今天,小新为您带来“共创未来”圆桌对话《“内卷”与“出海”: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的破局之路与未来生态构想》实录。

主持:陈思思 战新会执行会长

嘉宾:王明旺 欣旺达(300207)联合创始人

嘉宾:陈清锋 豪恩汽电(301488)董事长

嘉宾:黄志强 中科蓝讯(688332)董事长

嘉宾:刘刚 强瑞技术(301128)创始人

嘉宾:董宁 竹云科技董事长

以下为“共创未来”圆桌对话实录

01

战新会执行会长 陈思思:

如果说上一环节是智者对产业周期和生命周期的智慧哲思,那这一环节就该是能者对解决现实困境、寻找答案的探究。所以希望大家先以热烈的掌声,对我们这一环节的对话内容表示期待!

坐在台上的是四家上市公司的创始人、董事长,还有一家拟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创始人。他们都是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佼佼者。大家都知道,现在中国的智能网联汽车已经走在全球前沿,引领着全球发展。今天我们主要聊三个问题:第一,结合各自业务,聊聊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里,大家对“内卷”的感受如何?第二,聊聊出海——在“内卷”的同时,我们如何突破,找到自己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定位?第三,共同展望未来。

接下来,想请各位董事长结合各自业务,谈谈所在领域现在“内卷”的真实情况。首先请王明旺董事长聊聊。

欣旺达联合创始人 王明旺:

这几年大家讨论最多、见面感触最深的话题,就是“哎呀,好卷啊!”确实,我觉得这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只有行业具备核心能力、达到一定规模,有能力去竞争了,才会出现这种现象。

你看咱们国家的光伏、风电、新能源电池、汽车这些核心产业,大家见面都喊“好卷”“好累”,但这些恰恰是我们在全球最有竞争力的产业。这种“卷”,首先体现在价格、人才、技术创新上的竞争,更多可以理解为:企业之间的竞争,说明这个产业已经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或者说企业的同质化和能力都上升到了一定水平,才会这么“卷”。

动力电池行业大家都清楚,不管是汽车还是动力电池,都是超大规模产业。之所以“卷”,是因为全球很多有实力的企业都进来了。长期以来,有规模、有能力的大企业在这个行业发展,意味着大投资、大研发——毕竟这是个非常值得做的大产业。大企业进来后,各方面要求都非常高,一旦度过一个周期,实现突破,产业链成熟了,核心技术有了积累之后,这个时候就进入了竞争加剧的阶段。特别是现在资本市场推波助澜,企业间的竞争就更激烈了。

我们行业内的企业也看到,这个行业虽然“卷”,但确实是个大产业,而且才刚起步,未来做好了都是千亿级的产业。千亿级的产业,非常值得投入、值得做好,对吧?所以企业、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重视就使得竞争更激烈了,这是产业发展的规律。对我们企业来说,就是要想办法做好,做好了就有持续发展的空间。

豪恩汽电董事长 陈清锋:

豪恩汽电是我在深圳创业30年的第四家企业,2010年成立,2023年上市,刚好13年。我以前没做过这个产业,2010年的时候凭着对市场的敏感度,感觉汽车会有眼睛、耳朵,有了智能化的趋势,就创立了这家企业。

刚才说到“卷”,我们进入这个行业时,基本都是欧美企业在做,中国企业没人碰。因为2012年之前中国汽车电动化、智能化都没起来,主要还是丰田、本田、通用这些外资大企业主导市场。

那时候我们主要PK的对手是Bosch、法雷奥这些全球大公司。后来更多企业进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卷",但这是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你看新能源汽车刚开始只有特斯拉,现在这么多企业进来,正因为卷,市场才有今天——要是不卷,哪能10万、20万就买到这么好的车?就像刚才王总说的,如果电池没这么卷,一块电池就要几十万,大部分人哪能开上这么好的车?这是时代变化和周期规律,实事求是讲,没办法避免。

所以我们企业要做的,一是怎么在这个时代不被卷出局,二是怎么在卷的同时找到自己的定位——不是争第一,而是做唯一,与众不同。我们的做法:第一,找难而正确的方向。因为容易做的事肯定卷,难而正确的方向相对会好一些;第二,坚持长期主义。这种事不可能一进去就赚钱,至少要有五年、十年甚至更久的准备。所以我们做了两个选择:先在卷的环境下稳住,再坚持长期主义找未来方向,到第二波发展时,我们可能就在技术和市场上实现超越了;第二个选择是全球化,目标很明确:市场、人才、生产制造乃至技术都要全球化。这样在国内竞争的同时,能在海外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这就是我们采取的措施。

中科蓝讯董事长 黄志强:

我们中科蓝讯主要做Soc音频芯片,就是音频部分的芯片。我原来是做音响产品的,做了差不多30多年,后来发现咱们国内卖两台音响到海外,利润还不如国外一颗芯片高。所以最核心、最大的利润都被国外赚走了,咱们国内买芯片特别难,还得提前几个月打款,人家还要配额。

所以我觉得,如果这辈子能做出一颗好芯片,肯定特别有成就感。2016年那会儿,音频芯片开始快速发展,很多人都在起步阶段,我们也跟着做。这几年做下来还算成功,公司也上市了,发展得还不错。

其实这颗芯片早期大概4、5美金,现在卷到只剩5毛美金,价格降得特别厉害。国外那些芯片企业基本都被卷走了,因为像美国人、日本人、韩国人,没有三倍利润他们根本不做。但中国人有一倍利润就觉得挺好了,所以我们在这个领域反而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现在我们在全球音频芯片领域的市场占比挺高,国外早期那些不错的品牌现在基本都没了,被中国人“卷”得生存不下去了。你看从5美金卷到不到5毛美金,但5毛美金我们照样能做,还是有利润的。

我们去年推出讯龙三代,刚开始做“车规”,目前规模还不大,因为车规音频领域也很卷。

我之前在北京开会,清华研究院院长说的一句话我一直记在心上。他说美国做芯片一百多年,现在也就一百多家高科技芯片企业;中国人做了七八年,现在超过1万家,这太吓人了。几十个人就能搞个芯片公司,但大家预测未来五八年,可能就只剩几百家了。现在初步统计有一万零几百家,我估计最后卷到只剩几百家才合理。发展太快就容易“卷”,“卷”到大家没利润甚至微利都做,按以前想根本不可思议。

其实我们现在的销量已经很惊人了,一个月能卖2亿多颗芯片,但量增长的同时利润没同步增长,中国做这个太“卷”了。这是音频芯片方面,车规也还在推进,做了一两年,周期比较长,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好的,车规也很卷。后续我们会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争取做到这个领域的头部企业。

其实所有芯片行业,最后能生存下来的也就头部两三家,每个细分领域都是这样,很多企业要么被淘汰,要么被并购。不过我对行业发展空间还是乐观的,每个行业都是在竞争中生存发展,不可能一家独大。

强瑞技术创始人 刘 刚:

大家好!我是强瑞技术的创始人,我们做精密定制。要说“卷”的话,可能没那么明显,因为我们是定制化行业。我们从服务3C,比如说从华为、苹果手机的定制服务开始,后来拓展到液冷散热器等业务,这是近两年新开展的,今年还重点投入了半导体领域的精密定制。

前面几位大哥都在说行业怎么“卷”,我没太多“卷”的经验分享。我对“卷”的理解是,常跟团队说咱们可以避开“卷”,别总提这个词。不如从生意本质出发:比如找王总说“我做这个产品,给我点订单”,这是求照顾;换个角度,问“你有什么困难,我帮你解决”,帮他实现后,他感谢我并分享价值,我会很有成就感。

所以近几年虽然疫情和大环境不好,我们团队氛围一直很积极。我们不卷技术、不卷价格,而是卷能力底座——思考还能帮客户解决什么问题,能不能做别人做不了的事。我觉得“卷”不如说是提升自我要求:在行业里找新的价值创造点,帮客户解决问题,做别人做不了的事,扎实能力应对未来挑战。这就是我的分享,谢谢。

竹云科技董事长 董 宁:

大家好,我是竹云科技的创始人。刚才各位都提到各行业很“卷”,竹云是专注于数字身份管理和访问控制领域的,提供平台级系统软件和云服务的科技企业。我们帮政务、企业等各领域做数字化转型,提高效率、加强安全和风险控制,确保合规。智能网联汽车行业也离不开我们的数据保护、隐私保护和安全保障。比如汽车行业出海,怎么避免敏感数据出境、海外数据回流?这都是国际法则,一旦触碰,将来可能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大瓶颈。

竹云在汽车、制造、能源、航空、政务等领域服务了很多标杆客户,我们也难免遇到“卷”。在云服务和平台级系统软件领域,为什么会“卷”?其实我们更希望卷技术、卷质量、卷服务,而不只是价格。但即便我们是国内率先打破国外垄断、开发自主可控产品的企业,作为行业经验最丰富、规模最大的玩家,还是躲不开卷。

比如招投标时,有些新兴小企业用离谱的超低价竞争。客户只看价格、图低成本,我们肯定会丢标。但过一年后,客户往往又来找我们继续服务。因为这个领域有两个技术门槛:第一,它是“管系统的系统、管软件的软件”,对兼容性、易用性、扩展性、可靠性要求极高,要帮企业实现高效连接和安全共享的数字化转型。

第二是服务经验门槛,要整合办公系统、业务系统、ICP等,没行业经验根本做不了。但在新兴领域,难免遇到企业理念、市场认知和培育的问题,中美差距很大。这个领域的技术缩写叫IAM(identity and access management),去年全球数字IAM系统级软件市场规模超240亿美金,多家美国厂商已上市,中国还没有一家。竹云作为行业引领者,希望实现这个目标。

中国市场规模现在才20多亿人民币,所以从周期来看,中国才刚起步。但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发展,IAM越来越重要。智能网联汽车将来就是个智能操作系统,像手机、平板一样聚合各种新技术,需要管理好人、设备、应用和物联网的访问——谁在什么时间访问了什么系统?怎么保证敏感数据不出境、海外数据不回流?竹云去年和比亚迪集团合作,今年拓展到比亚迪巴西、印尼、匈牙利工厂,还服务了东风、一汽、沃尔沃、丰田、广汽等客户。期待未来在智能网联行业,我们能在数据合规、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共享上提供更多助力。

02

陈思思:

非常感谢几位嘉宾!那大家其实观点几乎是一致的,卷有卷的道理,要卷技术,卷质量,卷服务,卷的最终的结果就是我们的质量更优,我们的技术更强,我们的消费者更得实惠。

刚才大家都谈了我们各自行业“卷”的现状,那接下来我们就聊一聊面对的这种“卷”我们都做了什么?首先,请问我们王明旺董事长,大家都知道我们欣旺达在电池和储能这个方面可以说是全国甚至是全球领先的,那在这种储能也好,电池也好,这么卷的情况下,我们在出海方面先行先试,做了很多的布局和尝试,有什么经验可以大家分享。第二就是除了储能和电池的领域,我们在未来的业务布局上又做了哪些新的探索?

王明旺:

这是个好问题。现在随着我们国家各行业发展,练了一二十年内功,特别是新能源产业、电池产业,本身就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里最核心的产业,每个国家都很重视,也认识到未来这个产业对国家发展和产业发展影响很大。

每个国家都希望中国企业去当地办厂,尤其是动力电池产业,因为中国人在这方面核心能力很强。不管是三元材料、磷酸铁锂,还是未来的半固态、固态电池,或是钠离子电池的发展,我们都积累了很多经验和能力,特别是这短短十年,技术突破是竞争的结果,整个产业链也已经构建起来了。

我们构建的产业链,从材料、设备到工艺,每个环节都做到了全球最好。但现实是,这些国家看到这么大的产业也想把握,不可能让我们中国人独享国内发展的红利。

所以大家看到,最近美国、欧洲不断出台相关政策,要求产业本地化。欧美整车厂也很焦虑,投了很多钱,尤其是欧洲过去十几年在动力电池行业投了超过2000亿,但到现在还没看到一家真正做得好的企业。现在头部投钱最多的一两家企业已经跑不动了,要关闭了。欧美国家,特别是欧洲,投了这么多钱也不死心,就要求中国企业出海。我们分析过,国内做得好的企业基本都出海了,但不是所有国家都能落地这个产业。

我们在匈牙利和泰国都有布局,对比下来:匈牙利我们去了三年多,这三年做的工作相当于在国内几个月就能完成,在海外三年才刚起步,刚把相关手续办完,所以海外建厂真不容易。东南亚稍微好点,我们在泰国用了一年多就建成工厂并量产。我们这个行业出海不像一般行业,对技术工艺、技术工人要求很高,但欧美对工程师输入不如中国开放,所以出海很艰难。就算在泰国,和中国关系不错,交流方便,人工出海还是大问题,没实力和能力的话,花了钱工厂可能变成废铁,有钱买设备都开不起来。

国内我们愿意加班加点干,但国外到点就下班,不讲加班和工作强度,这也是出海的一大压力。不过我们产业规模大,区域性强,终端和市场牵引力重,不出海不行,再大困难也要一个个解决。我相信国内头部企业出海是必然的,迟早的事,关键是怎么一步步突破。

陈思思:

王明旺董事长现身说法,好企业都出海,但出海要有实力,更要有耐心,有自己的节奏。

接下来,想请清锋董事长聊聊,我们关注到豪恩汽电最近和英伟达、智元都有合作,在质控、芯片、机器人领域都有重要探索,想请您分享一下战略布局和出海经验。

陈清锋:

首先刚才讲的这些合作,只是我们战略方向里的一个点。我们整个发展方向有非常清晰的规划。比如汽车产业规模很大,中国汽车全球市场份额才30%,全球一年产1亿台汽车,中国占3000万台,日本、韩国、欧洲这些海外品牌还有7000万台产能。所以我们不能只盯着国内合作厂商,那70%的海外市场才是重点,得想办法跟全球品牌合作。我们的策略很简单:客户在哪,我们就去哪;客户希望我们在哪合作,我们就去哪落地。第一步就是全球化布局。

第二个是技术层面。汽车技术一直在进步,你看博世有100多年历史,最早就做火花塞,现在车上从几十块到几万块的产品都有它的身影。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也可以从小小的传感器做起,慢慢把产品价值做上去——从100块、500块、1000块到5000块。具体怎么做?就是从最低端的产品切入,先成为客户的Tier one供应商。

然后随着技术进步,不断提升产品价值。现在我们的产品如果全装在一台车上,单车价值能做到5000块钱。当然跟王总那边一台车5万、10万的电池比还差很远,但这需要持续的技术投入。得有团队不断找符合客户需求的新技术,研发新产品来满足他们。

第三个做法是找新赛道——除了汽车,我们的技术能不能用到其他领域?比如我们的传感器和控制系统,不光能用于汽车,还能用于机器人、无人驾驶,甚至低空经济这些产业。

这就是我们寻找新赛道的思路。2024年的时候我们发现,机器人赛道跟汽车领域有很多相通之处。比如智能驾驶需要眼睛、耳朵、鼻子这些感知器官,机器人也一样。那我们就把原来的汽车产品直接用到机器人赛道。

但机器人赛道如果只做感知,价值太低了,可能就2000块钱以内的东西。想提高价值,我们就找到英伟达,问能不能用他们的芯片做机器人的"大脑"。这样就自然形成了技术合作,通过找新产品、新赛道、新市场,让原来的产品慢慢被替代。现在我们总感觉有做不完的事,发现越早布局新赛道,市场空间越大,技术也能不断迭代。这就是我们的做法,目前也在这么执行。

陈思思:

谢谢陈总跟我们分享了三个观点:第一是客户在哪我就在哪;第二是从单一产品向全品类研发;第三是同样的技术逻辑可以应用到不同赛道、服务不同客户。相信大家都受益匪浅。

接下来,请问志强董事长,芯片领域大家都知道是重投入、长周期的事业,但中科蓝讯一直在做不同探索,尤其是去年和豆包的合作引发了资本市场更多关注。还有您刚才提到芯片从几美金一颗降到5毛美金一颗仍有利润,这是为什么?利润从哪里来?您是怎么布局和思考的?

黄志强:

我这边再补充一下刚才说“卷”的事情,就是在汽车行业,大家都开过车,你知道那个四轮定位芯片原来是德意半导体做的,国外产的一颗大概1300块钱人民币,现在国内做出来多少钱?3块钱人民币就够了。现在据说一块五都能做,而且还有利润,这个差异太大了。还有汽车摇窗机里的芯片,价格不到原来的1%,所以“卷”也有好处。你说为什么中国进口芯片比进口石油还多?就是以前价格太高了,人家卖1300块我们能做到3块,而且他们还是按美金计价,这差距多大?以前大头利润都被老外赚走了,现在“卷”得国外品牌基本退出音频行业,都是国内企业的天下。中国人聪明又勤奋,不怕“卷”,最后基本都是咱们国人的市场。

补充一下,我们中科蓝讯是做音频芯片的,这两年也在拓展新赛道,特别是AI智能领域投入越来越多,占比也越来越高。比如和抖音的豆包合作,现在市场份额很高,还和DeepSeek、阿里云都有合作。

所以今后不只是听音乐,我们的技术还能用在AR眼镜上。这东西市场潜力很大,原来博通的芯片卖57美金一颗,现在国内做出来只要5美金,所以AR眼镜后面会大量普及。

为什么会大量普及?现在主要是成本太高,核心芯片用国外的,换成国内的就能降下来。还有就是重量问题,王总做电池的肯定知道,现在的电池续航太短,一直看视频半小时就没电了。但如果用固态电池,体积小、重量轻,续航能增加两三倍。国内AI智能这几年发展太快了,国外芯片迭代一代要两三年,我们一年能迭代两代,差距就这么大。因为我们工作时间长,美国人一周上班三四天,每天就几小时,迭代速度自然慢。

我曾经参加一个会议,看到西门子做的B超设备,迭代周期快20年了还没完全更新。现在国内做的彩超和他们差距太大了——国外设备看手指还有雪花,我们自己做的芯片用到彩超上,3D成像能把一根手指四面转着看都非常清晰,就像看高清电视一样。

所以你说中国人发展速度快不快?太快了!老外还是有点骄傲,我去医院考察过他们的设备,按那个水平我们起步就能领先好多年,真不是吹牛,差距太大了。以后我们做的彩超,清晰度能达到8K、4K高清电视水平,3D成像也会非常清晰。所以我觉得咱们国人的发展速度是真的非常快。

陈思思:

我们要把掌声给到黄总,黄总现身说法,让我们看到了在芯片这个领域真实的秘密,5毛钱美金也不便宜,还是有很大的利润的空间的。卷最受惠的是什么?是我们自己人,只要我们的技术足够强,我们就没有必要把那么高额的利润去让利给别人。所以我觉得对于未来的集成电路和芯片的这个领域,我们还是充满了这个期待的。

接下来,想请刘刚总聊一聊,刘刚总刚才讲到说他不爱提“卷”这个字,他说我们要做的是帮别人解决问题,我觉得这个跟我们吴宪会长的理念特别的一致,就特别高级。“不是我求你,是我帮你解决问题”,所以我也很想听这个刘刚董事长给我们分享一下在具体的业务领域,你们是帮别人怎么样去解决个性化的问题的?还有就是现在的这种液冷的概念,我看咱们公司也涉及到在这个方面,我们是具体怎么布局的?有什么具体的举措?

刘 刚:

实际上我们通过投资并购进来一个团队,就是做当下热门的大算力服务器热管理,俗称液冷散热器。投资者交流时很多人问我,这和原来业务跨度大,是什么逻辑?我说其实底层是相通的。举个例子,我们公司1300多人,设计工程师有400多,首先基于对场景的理解,这些都能用原有工程能力覆盖。

第一,我们有多年沉淀的精密制造能力,有强大的工艺制造团队。液冷散热器不管什么形式,最终要制造出来,对材料、工艺、后端测试要求都很高。因为之前和华为合作多年,顺利进入了他们的供应链,最近也在给一家热门企业送样,机会还不错。因为还没大量供应,就先讲到这。

前面问在“卷”的情况下怎么布局?几年前团队去过越南考察,回来我就打消了出海念头——国内还没做到一定体量不出海。越南现在每平方房租要5到7美金,和深圳差不多,那边人工在技能不足的情况下也和我们这边差不多,等于换个地方跟中国人卷。

第二,与其这样,不如在熟悉的环境用好眼前条件,把能力做扎实。这两年苹果产业链外移,比如有些迁到印度找了塔塔,他们生产中有些特殊部件,其他供应商接了之后,最后还是转到我们这里来做。

我觉得,接下来如果再出海,底气在于客户需要我。如果当年客户迁到越南、印度,我跟着设厂,去追随生意;但现在客户对我有粘性,他们说只有我们能搞定,我很乐意去。所以还是要做到:第一把眼前事情做好,就是任老板常说的"磨好眼前的豆腐";第二是跟高手同行,一定要选优质客户。我们公司不大,但客户都非常优质;第三是保持创新,行业永远有解决不完的问题,能力如果原地踏步就会被淘汰;最后是不管国内国外,都要做到守法合规经营。

陈思思:

非常感谢刘刚总的分享。刘刚总非常年轻,但是非常有见地、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要与智者同行,与卓越者同行,做好自己。

接下来,我们想问一下董宁总,您刚才讲到我们在大数据这块也是面对着国际国内的这种全球化的竞争,包括数据的一些合规,未来智能网联汽车可能在数据合规这个方面会有很大的这种挑战。那在这个过程中您看到的我们做数据行业的公司未来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董 宁:

在智能网联领域,汽车已经不只是交通工具,更像是各种新技术汇聚的智能化平台,就像我们用的智能手机。所以不管是智能网联还是其他行业,企业出海都一样。

首先得懂国际法规,比如数据合规,大家都知道GDPR通用数据保护条例,这对出海企业特别重要。第二,出海对企业有几个条件:一是产品要支持多语言版本,能国际化适配;二是刚才反复强调的数据合规和隐私保护。这其中就涉及身份管理和访问控制——什么是身份?万物互联时代,不仅人有身份,IoT设备、手机、人工智能甚至元宇宙都需要数字身份。所以数字化时代,数字身份管理和访问控制的管控非常重要。在拥抱AI和数字化转型时,首先要筑牢连接共生、共享安全的数字化平台底座。

竹云从去年开始出海,小有成就——去年获得华为全球最佳出海支撑奖,还做了非洲一个国家的数字身份管理项目。今年到未来,我们会加大在非洲、中东和东盟的布局,直接和美国几大厂商竞争。客户方面,除了国内企业,也服务过星巴克、壳牌中国、美孚中国、罗氏制药等,航空公司包括深航、南航、东航,还有能源电力行业。

目前国家有100家央企,我们已经为52家央企集团总部做了国产化替代。期待新兴行业发展时,更多卷技术、卷品质、卷服务。我坚信,随着行业和认知成熟,客户需要的不再是单点产品或技术,而是一体化、场景化的解决方案和超预期交付。竹云希望和生态伙伴一起,为智能网联构建数字生态系统,助力行业健康发展。追求质量、品质和研发时,如果只靠价格竞争,很难有工匠精神,尤其新兴技术领域需要大量研发投入。所以企业要选择高质量客户,关注品质和技术而非只看价格成本。

陈思思

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能者见能。虽然今天时间有限,但几位大咖现身说法,我相信这堂课可能是很多MBA、EMBA商学院里听不到的。

未来,我相信在座的很多企业家也会像台上几位一样,不仅是企业家,更是产业家。让我们再一次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分享嘉宾,感谢他们的精彩分享。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2025全球华人汽车精英年会暨... 携手全球汽车同仁,共筑中国汽车品牌向上之路 10月24-25日,2025全球华人汽车精英联合年会暨“...
拥抱智能时代 东风汽车共绘未来... 10月16日,以“汇智聚能 网联无限”为主题的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在北京开幕。本次大会由工业...
江淮汽车携手华为百度发力:智能...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淮汽车”)正以多维度技术突破重塑行业格局。通过与华为、百度...
利润暴跌99%,这家车企准备裁... 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电动知家) 电动知家消息,当地时间10月24日,德国大众集团旗下保时捷公司公...
盛大开幕!岚图汽车成为武汉市第... 10月25日,武汉市第十二届运动会(以下简称“市运会”)在武汉体育中心体育馆开幕。作为武汉本土孕育的...
小鹏汽车为员工发生育现金奖励 ... 小鹏汽车为员工发生育现金奖励 小鹏汽车今年将扩招6000人 小鹏
保时捷宣布裁员 计划裁减约39... 保时捷宣布裁员 计划裁减约3900个职位保时捷将裁员3900人 保时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