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大家可能都看到关于“荷兰强占中企”的新闻,刚开始很多人觉得这只是小范围的摩擦,没想到短短半个月内,情况就急转直下,竟然引发了欧洲汽车厂商的集体预警。这件事怎么看都挺有趣的:荷兰原本想借美国的力气“牵制”中国企业,没想到刚一出手就被中国精准反制,结果自己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部长急得给议会写信甩锅,可是连自己人都不信。今天咱们就好好看看这背后的故事,分析荷兰到底怎么犯错了,中国的反制又为何如此有效。
7天“闪电夺企”:荷兰的操作让人难以理解
要理清这件事,首先得了解一下主角——“安世半导体”。可能有些朋友对这个名字不熟悉,但它是中国100%独资的企业,最早是荷兰飞利浦的一部分。自2017年起,中国资本逐步收购,最后完全成为中企,由中国团队运营,尤其在全球汽车芯片领域做得非常成功。
但谁也没想到,9月荷兰突然发动了一场“闪电战”,准备强行夺回这家中企的控制权。从时间线来看,荷兰的做法简直反常:
9月30日,荷兰经济事务部突然发布接管禁令;10月1日,阿姆斯特丹的法院就紧急叫停了中方老板张学政的一切职权,甚至连公司大门都不让他进;10月7日,法院又任命了一位比利时籍独立董事,且给了他“一票否决权”,意味着不管中方股东同意与否,这位外国董事都可以决定一切。
从开始到结束,整个过程只用了7天!想想看,欧洲其他类似企业控制权的案件,平均需要92天才能完成,证据交换都要花上一个半月。荷兰根本没给出任何证据来说明中方存在偷技术或转移资产的行为,仅凭“潜在风险”就强行介入,这简直是暴力收购,完全不符合商业道德。
当时不少人就疑惑,荷兰为何突然不讲规矩?后来才知道,荷兰背后其实并不是自己的决定,而是受到了美国的压力。
背后有美国:荷兰是被逼的?
这件事的真相其实是美国在背后推动的。早在6月12日,美国商务部副部长就悄悄访问了荷兰的海牙,和荷兰经济部的官员开会。会后,美国媒体爆料称,美国要求荷兰必须替换安世半导体的中国CEO,否则后果自负。美国给出的理由是:中国老板可能将汽车芯片技术用于军工。
说实话,安世半导体的所有芯片都与军工无关,完全是民用的汽车芯片,根本没有涉及军工领域。即便有关系,这也是中国企业自己的事情,外人无权插手。
那荷兰为什么会这么听话呢?其实背后有两大原因:首先,荷兰在国防安全上严重依赖美国,因为美国在北约防御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其次,荷兰是欧洲最大农产品出口国,而美国是其重要市场,一旦美国加关税,荷兰的农民将遭受严重损失。所以,荷兰在两者之间做出了选择,决定牺牲中企的利益。
中国反制:精准打击,荷兰工厂停摆
荷兰9月30日发布禁令,中国的反制措施迅速出台。10月4日,中国商务部将安世半导体列入出口管制清单,规定禁止中国上海、深圳和重庆三家工厂向荷兰工厂出口任何核心组件。
安世半导体的产业链布局非常关键:中国的工厂负责生产核心的功率半导体组件,这些组件是公司的核心技术。而荷兰的工厂只能进行组装,无法独立生产核心部件。因此,中国的反制直接卡住了荷兰工厂的“命门”,不仅给安世半导体带来冲击,更是让整个欧洲汽车产业陷入困境。
欧洲汽车业慌了:120亿损失,大众CEO亲自求情
10月17日,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发布了紧急警告,指出安世半导体的功率芯片是汽车的“神经中枢”,每辆车至少需要20颗芯片,新能源汽车更需要50颗以上。欧洲大约15%的汽车生产线依赖安世半导体的供货。如果问题到11月底还未解决,欧洲汽车行业将面临5%的减产,损失超过120亿欧元。
这对已经受困于新能源转型的欧洲车企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大众集团的CEO甚至亲自飞到荷兰,找首相吕特求情,表示如果芯片问题不解决,工厂将全面停产。宝马、奔驰等车企也频频施压,要求荷兰政府尽快与中国方面沟通。
荷兰政府尴尬:求情与甩锅无用
面对各方压力,荷兰经济事务部长卡雷恩曼斯急忙给议会写信,将责任推给了“企业商会的一些工作人员”,称他们是在没有政府授权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但这一说辞连荷兰国内的人都不信。议会直接要求部长出席听证会,结果在质询中,他无法给出合理解释,最终只能灰溜溜地承认错误,荷兰政府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而当荷兰政府试图与中国方面求情时,安世半导体的反应非常明确:希望恢复中方老板的职权,撤销有特权的独立董事,把企业控制权还给中方,否则出口管制将继续,根本不可能给予豁免。
结语:做生意要守规矩,耍小聪明终将自食其果
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做生意都需要遵循规则,不能依靠强权或背后施压来抢夺他人利益。荷兰原本是中国的经济合作伙伴,但因为听从美国的指使,试图动中企的利益,结果却陷入了两难境地。
目前事态尚未完全解决,但可以肯定的是,任何试图牺牲中国利益来讨好其他国家的行为,最终只会自食其果。毕竟,只有遵守规矩,才能实现长期的合作与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