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西方一些媒体似乎又开始“关心”中国了。这次他们好奇的问题是:为什么中国人不抗议清洁能源的发展?
比如,《纽约时报》就发表了一篇文章,既称赞中国清洁能源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又疑惑地问:这么大规模的工程,怎么没看到老百姓反对的声音?难道是因为不敢说话?
看到这篇文章,我们不禁觉得有些好笑。难道他们认为,只要是国家搞的大工程,如果没有人上街抗议,那就是“没有言论自由”?可问题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仔细分析一下,为什么中国人支持清洁能源,而不是抗议它。
文章开头写得相当感人: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特高压输电网如“钢铁巨龙”一般,将西北的风能、太阳能传输到东部的大城市。然而,文章的风格突然转变,作者开始质疑:中国人是否真的支持这么大规模的工程?怎么没有听到反对的声音?是不是社会上根本没有人敢说“不”?
为了证明这个论点,记者采访了一位在高压电线下钓鱼的老人,称他感到有点发麻,并附上几张“禁止钓鱼”的警示牌,甚至放了烧焦人体的照片,试图营造一种“压抑”、“危险”的氛围。但那位钓鱼的大爷却淡定地说:“只要鱼线不碰上电线,基本没事。”还有另一位村民许世才表示,下雨天打伞时确实有时会感到有些麻木,但他依然支持国家的工程。他唯一担心的是,游客可能会因此减少。
显然,西方记者想找到一些“抗议”的证据,却始终未能如愿。这些普通人的回答,让他们失望了。
归根结底,中国人支持清洁能源,并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我们看到了切实的好处。文章中提到了几个重要的数据:
- 从2014年至今,中国的空气污染减少了41%;
- 全国人民的平均预期寿命因此延长了近两年;
- 北京从2020年起基本告别了燃煤电厂,蓝天白云成了常态;
- 电动车越来越普及,不仅比传统燃油车便宜,噪音小,尾气少,城市空气也变得更加清新。
这些成就,实实在在地改善了民生。
当然,建设这些高压线可能会让一些村民感到不适,确实有这种局部的不便。但是,相比于整个国家的空气质量改善和能源结构的转型,这点小不便,大家都是愿意接受的。
西方媒体通常有一个惯性思维:只要是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工程,就一定会有人受苦、有人反对。没有抗议的声音,他们就认为这是“被压制”。然而,他们很难理解,中国人有着天然的集体主义精神。
从小到大,我们都被教育要“个人利益服从大局”,尤其是面对国家战略性的大项目。即使有些不便,我们也乐于配合,甚至愿意牺牲一点个人的舒适。再者,大多数人对政府有着较高的信任。近年来,中国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表现,大家都有目共睹。虽然不意味着没有问题,但政府解决问题的能力却是显而易见的。
所以,许多人并不是“不能说”,而是根本不觉得“非得说不”。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对比美国的情况。美国也在推动清洁能源,比如他们的“古代快线”计划,打算把堪萨斯的风能输送到伊利诺伊,全长仅1300公里。与中国动辄上万公里的输电网相比,这个项目算不上什么大事。然而,这条线路硬是卡了十多年,贷款一直批不下来,项目也因此搁浅。原因是地方议员、土地所有者和环保组织各自的利益争斗不断。
在这种环境下,西方记者自然难以理解中国的高效运作模式。于是,他们便将一切归结为“压迫”。但他们忽视了一个关键问题:效率和公平并不是相互排斥的。中国虽然存在问题,但解决问题的路径和他们的做法不同而已。
实际上,《纽约时报》最后引用了一位美国电力顾问的话:“即便是我,也没想到中国能提前六年完成这项庞大的基建规划。” 这本来是想讽刺中国计划不周的说法,却无意中透露了一个事实:中国的速度,连他们自己都佩服。
中国取得的成就,靠的不是奇迹,而是一个具有远见和执行力的政府,靠的是千千万万普通百姓的支持与配合。
我们支持清洁能源,不是因为被逼迫,而是因为我们看到了希望、享受到了成果。
所以,那些西方媒体与其在太平洋那头惊讶中国人为什么不抗议,不如真正来看看中国人的生活。看看我们的空气是否变得清新,用电是否方便,城市是否更干净。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制度,但中国的这条路,的确走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