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注新能源赛道的朋友,可能都听说了苏州联合动力登陆创业板的事,各路资金都在抢,不少人纳闷:这公司到底凭啥这么火?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从2016年提双王战略到现在,满打满算就9年,它从做单一电控产品,变成能覆盖电驱、电源系统全系列的供应商,还成了国内电控、电机第三方供应商里的双冠王,这速度是真快。
可能有人会问,它的核心业务到底是啥?其实就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部件,电驱和电源系统,像电机、电控、多合一驱动总成这些,作用相当于燃油车的发动机加变速箱。
电能转机械能全靠它,对整车的驱动能力、寿命、安全性影响特别大,在零部件里价值量也高(占比超20%)。
但大家别以为动力系统这事儿,主机厂自己做就好,其实这里面有个大门槛:车型平台年销量得超20万辆,才能覆盖研发和产线成本,多数车企根本扛不住。
这时候第三方供应商的优势就显出来了。
联合动力就是走的这条路,它服务所有整车厂,不像主机厂子公司只盯着内部需求。
大家想想,服务多客户能规模化生产啊,成本能摊薄30%以上;而且模块化设计能复用技术,比如有新势力要推混动车型,它能直接用现成的电控技术,把开发周期缩短40%。
在我看来,这就是产业链分工的必然,主机厂专心搞整车设计和用户体验,第三方深耕核心部件,这样配合着来,新能源汽车才能更快普及。
当然,光有模式不行,技术得硬。联合动力这几年在研发上没少砸钱,近三年就超21亿元,2025年上半年花了6.33亿元,同比还增了56%,跟营收增速差不多。
更关键的是研发团队,1800多人里硕博占比超50%,要知道电驱系统得懂电力电子、机械设计还得会软件算法,这种高学历团队才能啃下硬骨头。
截至2024年底,它有98项发明专利、407项实用新型专利,还牵头过科技部十四五重点研发项目,技术实力是真够强。
而且它的技术布局特别有前瞻性。2018年国内混动市场还没爆发(当时年均增速不到30%),它就开始研发混动双电控系统,2019年就给头部车企配套了;2021年行业刚提集成化,它的三合一驱动总成已经量产了。
就说它的800V高压SiC电驱动平台,不仅能把整车充电效率提50%,还推动行业从400V向800V升级,这可不是单纯做供应商,而是在参与制定技术标准,话语权自然不一样。
技术好,市场表现也差不了。国内这边,理想、小米、广汽、奇瑞、吉利这些头部品牌都跟它合作,进了超40家整车企业供应链,配套车型超170款,2024年国内新能源销量前10的车企,有8家都跟它深度合作。
产品覆盖也广,从A00级微型车到D级豪华车,纯电、混动、插混都有,连新能源物流车、重卡都涉及。
根据NE时代统计,2024年它的电控产品占10.7%(第三方第一、总第二),电机占10.5%(第三方第一、总第二);2025年上半年,电控10.1%、电机11.3%,驱动总成还以7.1%稳居第三方第二,这成绩很能打。
国内站稳了,它又开始闯全球。现在沃尔沃、Stellantis、大众这些国际车企都成了客户,境外收入涨得吓人:2022年才2567万元,2023年就到6.19亿元,2024年又涨到7.69亿元。
它还在匈牙利、德国、泰国建了子公司或生产基地,不是简单迁产能,而是有讲究的,德国基地靠近大众、宝马总部,订单交付能缩短到15天以内;泰国基地辐射东南亚,既能规避贸易壁垒,还能跟着国内车企出海做配套。
这种本土研发+海外制造的模式,在全球贸易摩擦多的当下,确实能增强供应链韧性。
联合动力的价值不只是高增长,更代表中国新能源核心部件的全球竞争力,过去这技术被国际巨头垄断,现在它不仅实现国产化,还能批量出口,这背后是研发积累和产业链优势,未来在全球市场肯定能占更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