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季,新能源汽车行业传来一个令人意外的消息:电商平台京东将与广汽集团、宁德时代合作,推出一款面向大众的汽车产品,并计划在双十一期间正式发布。
这一跨界合作最初令人不解,但细想之下,这实际上是京东在拓展业务范围的重要举措。
1
咱们先来拆解一下这三个合作方:
广汽集团,那是响当当的老牌车企了,造车经验和技术实力毋庸置疑。这次的新车,据说就是基于他们家埃安的UT平台改造而来,而且还是当下最热门的换电版本。
这意味着,未来的车主不用再担心充电焦虑,换一块满电电池,分分钟搞定。
宁德时代,电池界的“霸主”地位,那更是无人能撼动。他们的实力不光体现在电池本身,还延伸到了整个换电生态。
这次合作,宁德时代旗下的时代电服,将负责整个换电体系的技术、平台搭建和标准制定,确保换电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那么京东呢?它不造车,也不生产电池,它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个“产品经理”和“销售总监”。京东负责的是产品共创、用户洞察,以及最重要的线上销售。
简单来说,就是听取用户的声音,把大家对车子的期望传递给广汽和宁德时代,然后,把造出来的车子,通过自己的平台卖给大家。
有人可能会觉得,这不就是一次普通的合作营销吗?但如果仅仅这么看,那就太小瞧京东了。
这背后,是京东在“新一代汽车消费入口”上的战略布局,他们要的,不仅仅是一辆车,更是想通过这次合作,撬动整个汽车产业的玩法。
2
要理解京东的这一步,我们得先看看京东最近几年在忙些什么。
电商行业,竞争向来是刀光剑影。京东以前靠着“正品”和“物流”这两把利剑,在3C数码、家电等高价值品类里杀出了一片天。但最近几年,增长的瓶颈也悄然出现。
首先,3C家电这类高毛利产品的市场,增速开始放缓。消费者换新机的频率变低,市场趋于饱和。
其次,在百货、日用品这些快消品领域,京东又遭遇了拼多多等平台的猛烈冲击。拼多多以极致的低价策略,抢走了大量对价格敏感的用户。
更让京东头疼的是,现在用户的注意力,都被抖音、快手这类内容平台牢牢抓住。大家刷短视频、看直播的时间越来越多,留给电商平台逛商品的时间和耐心越来越少。
这直接导致京东的流量成本越来越高,而且用户流失的问题也日益严峻。
虽然京东也尝试了采销直播、百亿补贴等多种方式来应对,但始终没有找到一个能够吸引大量用户、消费金额高、决策周期适中,并且能产生持续黏性的新品类。
而在用户画像上,京东的用户群体普遍比较理性,他们购物决策周期长,注重品质和性价比。这和抖音、快手那种“冲动消费”的平台,有着明显的区别。
这时候,新能源汽车这个庞大的市场,就进入了京东的视线。
新能源汽车的消费,和买一件衣服、一部手机完全不同。它是一个高价值、重决策的消费行为。
用户在购买前会进行大量的研究、比较,需要考虑价格、续航、智能化配置、品牌服务等等。这个消费过程,恰好与京东用户的理性消费习惯高度契合。
而且,新能源汽车的售后服务、金融服务等环节,也能形成一个长期的服务链条,为京东带来更多的用户黏性。所以,京东入局造车,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选择。
它想抓住新能源汽车这个风口,为自己的电商生态找到一个新的增长点。
3
京东的野心,远不止于卖车这么简单。它想做的,是改变汽车的生产和销售模式。
过去,京东只是销售别人造好的车。但现在,它想更进一步,参与到汽车的设计和生产环节中去,把用户的需求,直接反映到车辆的生产线上。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京东自家的“京造”品牌,通过大数据分析和用户调研,“京造”能够精准捕捉用户的痛点和需求,然后与制造商合作,生产出更符合用户期待的产品。
这次的“国民好车”项目,也是同样的逻辑。京东会通过其庞大的用户数据和用户调研能力,深度挖掘用户对汽车外观、内饰、智能配置、续航里程、价格区间等方面的偏好。
然后,将这些宝贵的“用户需求画像”,直接反馈给广汽和宁德时代,让他们能够根据用户的真实需求,来“定制”这款国民好车。
这种模式,让京东从一个单纯的销售渠道,升级成为一个拥有产品定义权的“虚拟主机厂”。它不亲自建厂、不投资生产线,却能通过数据和用户洞察,深刻影响汽车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4
这次京东、广汽、宁德时代的合作,看似水到渠成,实则三方都各有所图。
京东的目标很明确,在不投入巨额资金和技术去“造车”的前提下,牢牢掌握汽车消费的入口和话语权。它想构建一个从选车、购车,到后续的保养、维修、换电、金融等全生命周期的汽车消费闭环。
通过这种方式,将用户牢牢锁定在自己的生态系统里。
广汽集团作为传统车企,广汽看中的是京东庞大的线上流量和年轻用户群体。这有助于提升其埃安品牌的市场曝光度和年轻化形象,同时,通过与京东的合作,广汽也能盘活一些现有平台和技术资源,实现更高效率的利用。
不过,作为主机厂,广汽在交付、售后等核心环节,一定会保持足够的掌控力,确保品牌形象和服务质量不受影响。
宁德时代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下半场,电池服务化是重要趋势。宁德时代希望借助京东的平台和用户基础,大力推广其“电池即服务”(BaaS)模式。
将电池从一个一次性购买的“商品”,转变为可以循环利用、按需付费的“服务”,这无疑会是未来能源商业模式的一次重要革新。
5
京东的"平台造车"模式面临三重挑战:
首先,品牌背书意味着责任。消费者会将车辆质量问题归咎于京东,可能影响其商誉。
其次,汽车服务链远比电商复杂。从销售交付到保养维修,都需要专业线下体系支撑。京东现有的养车网点尚难满足需求。
再者,三方合作需要明确权责分配。决策主导权与风险分担机制若未理顺,可能影响项目推进。
不过,这次尝试具有创新意义。它开创了平台企业不直接制造,而是通过数据、用户洞察和销售渠道参与汽车产业的新模式。
这让人想起中国高铁的发展路径:通过整合各方资源,最终形成自主创新体系。京东的探索预示着未来汽车业可能走向"平台定义需求、专业工厂制造"的新格局。
决定产品竞争力的,将不仅是车辆性能,更是平台提供的整体用户体验。京东此次尝试,正是为这个未来探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