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在当天开幕的“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发表演讲。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贾骥业/摄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10月16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贾骥业)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突破,汽车智能化的发展路径正在被深刻重塑,AI赋能下的安全性问题也被广泛关注。“机器开车安全吗?”在今天开幕的“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在回答上述问题时说:“没有绝对的安全。随着技术的进步,要用实实在在的数据、结果来证明机器开车比人开车更安全。”
苗圩认为,与人类相比,机器驾驶本质上具有一定优势,但也存在着固有的能力局限。他提到,机器驾驶的优势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规则遵循与行为一致性、不受生理与情绪因素干扰、数据驱动与持续进化潜力。
“机器能够严格遵循道路交通法规和标准化操作程序,在处理重复性任务时保持高度一致,有效避免因人为疏忽或随意性引发的错误。同时,机器认知能力随着数据积累和算力提升而同步增强,在持续学习框架下,其驾驶策略可通过海量数据训练不断优化。”苗圩说。
但他也强调,机器驾驶一方面要应对“长尾场景”的能力不足的问题,比如面对训练数据中没有充分涵盖的罕见场景,机器的决策系统可能因为缺乏先验知识而失效;另一方面,还要面对感知与认知的固有局限,比如机器的环境感知依赖传感器数据与预设算法,容易受到传感器噪声、模型偏差等影响。“同时,机器驾驶的黑箱效应也带来不可控风险。”
在苗圩看来,应对上述问题,要充分发挥我国市场纵深与体制机制优势,强化跨行业协同,打好团体赛,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科学有序地推进人工智能技术的落地,逐步扩展驾驶辅助与自动驾驶的应用场景;还要继续坚持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鼓励车企加大智能化研发投入,加强数据闭环体系建设,完善数据共享机制,夯实仿真测试等安全保障能力。
此外,苗圩建议,我国要加快完善智能网联汽车的管理体系,压实企业的主体责任,推动形成社会共识与法律保障,同时要清晰地向外界传达智能网联汽车的功能边界与正确使用方法,增强社会认知度,减少因误解或误操作引发的安全风险。
如今,在汽车产业革命的“电动化”上半场我国已占据先机,面对竞争激烈的“智能化”下半场,我国的优势在哪?苗圩认为有三点。首先,我国有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服务需求;其次,我国的产业链协同创新及基础设施优势较大。此外,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上,我国有清晰的国家战略与系统的政策体系。
以示范应用工作为例,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等五部门联合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工作,20个试点城市(联合体)入围。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累计开放测试示范道路3.5万公里,部署智能化路侧单元超过1.1万套,制定发布国家及行业标准88项,牵头自动驾驶系统、测试场景等近10项国际标准制定,为创新技术应用创造了良好条件。
“当前,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在汽车产品中加速应用,全球汽车产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我们要积极拥抱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妥善应对与之相生相伴的安全风险,持续推动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苗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