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2322个字,阅读需要6分钟。
PGY前沿观察-你的思维,需要一次OTA升级。
2025年,中国智能底盘行业迎来爆发元年。在国产替代浪潮与AI技术深度赋能的双重驱动下,智能底盘市场规模预计突破700亿元,2030年更将冲击千亿级市场。作为高阶智能驾驶的核心执行层,智能底盘正从“机械骨骼”向“数字神经”进化,成为汽车智能化竞争的新高地。
智能底盘的智能化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0阶段(2018-2022):实现X(前后)、Y(左右)方向部分线控化,产品以半线控系统为主,功能局限于基础制动与转向。
2.0阶段(2023-2025):三向六自由度协同控制成为标配,底盘具备主动感知与控制能力,中高端车型已批量搭载。例如,比亚迪易四方技术通过四电机独立驱动,实现爆胎稳定控制;蔚来ET9搭载的主动悬架系统,可实时调节车身高度与刚度,提升驾乘舒适性。
3.0阶段(2026年后):全面线控化与AI融合,感知技术从“车路协同”升级至“车路云协同”,底盘具备自学习与OTA升级能力。2030年,AI底盘将通过预判路况与驾驶意图,实现从“被动执行”到“主动决策”的跨越。
当前进展:行业正处于2.0向3.0过渡的关键期,预计2026年全线控底盘时代将全面开启,2030年AI底盘技术成熟落地。
1. 线控制动:EHB主导,EMB量产在即
线控制动技术历经机械制动→液压助力→电子液压制动(EHB)→电子机械制动(EMB)的演进。当前,EHB凭借高集成度与成本优势成为主流,其中One-Box方案因体积小、能量回收效率高,市占率超85%。外资企业博世占据半壁江山,但国内厂商弗迪动力、伯特利等快速崛起,市场份额分别达19%和11%。
下一代EMB技术取消液压结构,响应速度提升40%-50%,制动距离缩短1.3-5米。预计2026年,伯特利、京西集团等企业将实现EMB量产上车,推动高阶智能驾驶安全升级。
2. 线控转向:SBW蓝海初现,2026年突破在望
线控转向(SBW)彻底取消机械连接,通过电信号控制转向,支持自动驾驶并释放座舱空间。然而,三重安全冗余设计、路感模拟算法等技术瓶颈导致其渗透率不足5%。目前,EPS(电动助力转向)市场由博世华域、采埃孚等外资主导,但SBW领域已现突破:博世华域、耐世特等企业已获量产订单,预计2026年更多车型将搭载SBW系统。
3. 主动悬架:高端标配,本土企业领跑国产替代
主动悬架技术从被动悬架升级为半主动与全主动悬架,整合空气弹簧、CDC阻尼控制与激光雷达预瞄,实现“魔毯”般的平稳体验。目前,主动悬架因成本高昂主要应用于高端车型,但孔辉科技、拓普集团等本土企业通过规模量产降本,市占率达86.7%,实现关键领域国产替代。例如,孔辉科技为岚图、理想等品牌供应空悬系统,2024年出货量超百万套。
2025年,高阶智能驾驶技术落地、国产替代推动成本下探以及XYZ三轴融合技术突破,共同驱动中国乘用车智能底盘市场高速增长。亿欧智库预测,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700亿元,2030年突破千亿元。其中:
线控制动:已完成国产替代突破,EHB One-Box方案成主流,EMB量产在即;
线控转向:处于量产前夜,2026年技术瓶颈突破后将加速渗透;
主动悬架:在高端车型完成验证,正向主流市场加速渗透。
1. 线控制动:本土厂商份额提升
博世等外资企业仍占据线控转向等核心领域主导地位,但本土厂商通过性价比与快速迭代实现突破。例如,伯特利作为国内首家实现EHB One-Box量产的企业,2024年出货量超90万套,市场份额达11%。
2. 线控转向:外资领跑,本土加速追赶
EPS市场由博世华域、采埃孚等外资主导,但SBW领域本土企业世宝股份等已获量产订单,预计2026年将缩小与外资差距。
3. 主动悬架:本土企业占据主导
孔辉科技、拓普集团、保隆科技三家本土企业占据86.7%市场份额。其中,孔辉科技为国内首家量产乘用车空悬的供应商,2024年市占率达41.3%,服务客户包括岚图、理想、极氪等品牌。
1. 技术层面:XYZ三轴深度融合
智能底盘将通过底盘域控制器实现毫秒级协同控制,迈向“软件定义底盘”时代。例如,比亚迪易三方技术通过三电机独立驱动与后轮转向,实现140km/h爆胎稳定控制;蔚来ET9搭载的线控转向系统,支持可变转向比与自动驾驶模式切换。
2. 产业层面:供应链网状化与滑板底盘兴起
供应链从链式转向网状生态,主机厂推行滑板底盘缩短开发周期,并主导软件顶层设计。例如,宁德时代、华为等企业通过“白盒验收”模式,推动硬件标准化与软件分层解耦,降低开发成本。
3. 安全层面:冗余设计成标配
双ECU、双电源、双通路通信等冗余设计方案成为标配,确保系统可靠性。例如,拿森科技的线控制动系统采用双电源备份与故障诊断算法,满足L3级自动驾驶安全需求。
结语:智能底盘,驱动汽车智能化新时代
智能底盘作为汽车智能化的关键执行系统,正迎来技术突破与产业变革的双重机遇。随着全线控底盘时代的临近,中国企业在自主可控的产业链建设中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EHB到EMB,从SBW到主动悬架,本土企业通过性价比、快速迭代与技术创新,逐步撕开外资垄断的市场缺口。未来,智能底盘将不仅重塑驾乘体验,更将重新定义汽车的安全边界与智能化逻辑。
千亿赛道,谁主沉浮? 答案或许就藏在2026年的量产线上,藏在本土企业的创新基因里,藏在AI与车路云协同的未来图景中。
*本文基于当前市场情况和公开资料撰写,旨在提供有关中国智能底盘行业的全面分析。然而,由于市场和技术的不确定性,本文中的预测和结论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此,读者在使用本文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审慎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