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2025中国智能底盘技术及产业生态研究报告
报告共计:40页
2025中国智能底盘技术全景图:产业融合加速,巨头竞逐千亿赛道
在汽车产业向智能化、电动化深度转型的浪潮中,智能底盘作为连接车辆行驶与智能决策的核心载体,正成为车企与供应链企业竞逐的关键赛道。亿欧智库《2025中国智能底盘技术及产业生态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当前中国智能底盘领域已呈现技术迭代提速、生态合作深化、头部企业加速布局的特征,从机械性能优化到“算力+意图”融合,从单一部件升级到系统集成创新,行业正迎来从“功能满足”向“智能体验”跨越的关键阶段。
智能底盘的核心价值,在于打破传统底盘“机械为主、电子辅助”的局限,通过电控化、智能化重构车辆行驶控制体系。报告指出,传统底盘依赖机械结构实现转向、制动、悬挂等功能,响应速度与适配性有限,而智能底盘通过“机械+电子+软件”的深度融合,可实现对驾驶意图的精准识别与快速执行。例如,在电动转向执行系统中,智能底盘能结合路况、车速及驾驶习惯,动态调整转向助力与反馈力度,既提升操控稳定性,又降低驾驶疲劳感;在辅助驾驶场景下,底盘系统可与智驾算法实时联动,实现紧急制动、车道保持等功能的平顺衔接,大幅提升行车安全性。
从技术演进路径来看,智能底盘正沿着“部件电控化—系统集成化—全域智能化”的方向推进。报告梳理了近年来行业关键技术的量产节点:2021年SWAT技术率先落地,2022年液压主动系统实现量产,2023年后电控弹簧(双腔)进入市场,2025年将迎来后主动横向稳定杆的量产应用,而VDSA等更高级别技术则计划于2026年推向市场。这一系列技术落地节奏,不仅体现了行业对“安全优先、逐步升级”的共识,也反映出供应链企业在核心部件研发上的技术储备已日趋成熟。
在产业生态层面,智能底盘领域正呈现“跨界合作、优势互补”的格局。报告中提及的参与企业覆盖了多个领域:既有博世(BOSCH)、舍弗勒(SCHAEFFLER)、耐世特(nexteer)等传统汽车零部件巨头,凭借在机械结构与电控系统上的积累深耕底盘核心部件;也有宁德时代(CATL)这类新能源领域龙头,通过电池管理技术与底盘系统的协同,优化车辆能量效率;还有毫末智行(HAOMO.AI)、行深智能等智能驾驶企业,将算法能力融入底盘控制,提升车辆智能决策与执行的协同性;同时,吉利(GEELY)、红旗等整车企业也深度参与其中,从用户需求与整车架构出发,推动智能底盘技术的场景化落地。此外,经纬恒润、匠手格智能、齐汉科技等本土企业也在细分领域发力,成为推动行业国产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值得关注的是,智能底盘技术的发展正推动汽车产业价值链发生重构。传统模式下,底盘部件以“标准化供应”为主,而智能底盘时代,“定制化”与“集成化”需求显著提升。例如,部分企业已开始探索“N合一”集成方案,将转向、制动、悬挂等多个系统的控制器进行整合,不仅减少了车身空间占用,还能通过多系统协同提升车辆响应速度与控制精度。这种集成化趋势,使得底盘系统从“被动执行”转向“主动决策”,成为车辆智能化水平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从应用场景来看,智能底盘技术已在乘用、商用等多个领域展现出潜力。在乘用车领域,智能底盘通过主动悬挂、可变转向比等技术,可根据不同路况(如城市道路、高速路段)自动调整行驶模式,兼顾舒适性与操控性;在商用车领域,尤其是矿卡、物流车等场景,智能底盘能结合车辆载重、行驶路线等信息,优化动力分配与制动策略,提升运营效率与安全性。报告中提及的深智学理矿卡、NEOLIX无人配送车等案例,正是智能底盘技术在商用场景落地的典型代表,这些场景的实践也为技术迭代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撑。
不过,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仍面临“技术优化空间与生态协同挑战”。报告指出,当前智能底盘在算力分配、多系统兼容性、成本控制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例如,随着底盘智能化程度提高,对实时算力的需求显著增加,如何在有限的硬件资源下实现“意图识别—决策计算—执行反馈”的高效协同,成为企业需要突破的关键;此外,不同企业在技术标准、数据接口上的差异,也可能影响生态合作的深度与效率。未来,行业需在技术标准统一、数据安全共享、成本优化等方面加强协作,才能进一步释放智能底盘的技术价值。
总体而言,2025年中国智能底盘领域正处于“技术量产窗口期”与“生态构建关键期”。随着核心部件技术的持续迭代、跨界合作的不断深化,智能底盘不仅将成为提升汽车安全、舒适、智能体验的核心支撑,还将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智能化竞争中占据更有利地位。对于消费者而言,技术的落地将带来更安全、更便捷的驾驶体验;对于行业而言,智能底盘的发展也将成为推动汽车产业向“全面智能化”转型的重要引擎。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
报告共计: 40页
中小未来圈,你需要的资料,我这里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