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电动汽车开始搭载800伏高压充电平台,相比过去主流的400伏系统,电压提高了一倍。
不过,如果你期待充电速度也能因此快上一倍,可能就需要适当调整预期了。
中学物理知识告诉我们,电功率等于电压乘以电流(P=U*I)。在电池容量相近的情况下,提高电压或电流都能增加充电功率、缩短充电时间。
但问题在于,电流增大会导致电阻发热加剧,不仅能量损耗更多,还存在安全隐患。
相比之下,提升电压是更为可行的技术路径。此外,大电流充电需要更粗的线缆,成本也随之上升。而在相同功率下,将电压从400伏提升至800伏,电流得以减小,车内线束可以做得更细,不仅节约材料,还能减轻车身重量,对提升续航也有帮助。
有研究显示,从400伏平台升级到800伏平台后,电流可从375安降至125安,每米线束的用铜量减少约63%。
另有报告指出,搭载100度电池的车型,使用800伏高压平台可比400伏平台减轻约25公斤。也就是说,800伏系统在理论上具备“充电更快、车身更轻”的优势。
那为什么实际体验未必如想象中明显呢?举例来说,有用户在选车时比较了同品牌两款电池容量和续航接近的车型:400伏车型从30%充至80%需26分钟,而800伏车型从10%充到80%需20分钟。
可见800伏确实更快,但在常用的快充区间,优势仅为几分钟。而且这一数据多来自理想实验室环境,需搭配匹配的超充桩才能实现。
现实情况是,所谓“800伏”是一个电压范围,通常指550伏至930伏之间,不少车型在实际充电时并未持续稳定在800伏。
例如某款新车标称最高充电功率为440千瓦,即便以800伏电压满功率运行,也需接近600安的电流。
而目前常见的120千瓦公共充电桩,最大输出电流一般仅为300安,根本无法满足该车的峰值需求。因此在实际使用中,800伏车型的充电功率常低于理论值,与400伏车型的差距自然缩小。
此外,当电池电量超过80%后,为保护电池寿命,车辆会自动切换至涓流充电模式,功率大幅下降,此时800伏的优势进一步减弱。
如果使用家用交流慢充桩,功率本就不高,电压高低对充电速度的影响更是微乎其微。
总的来说,800伏高压平台是车企在续航与充电效率之间寻求平衡的重要技术方向,确实具备技术进步意义。但对于消费者而言,在实际使用中应理性看待其充电速度的提升,并根据个人用车场景做出选择。
▌作者介绍:徐昌国,男,现任职于浙江瑞银电子有限公司(工业事业部),主要负责新能源电力计量仪表(充电桩/光伏/储能电能表等)技术咨询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