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协同筑高地,武汉博览会搭建产业发展 “超级枢纽”
依托 “武襄十随” 国家级汽车产业集群的链式优势,2026武汉新能源及充换电博览会不再是单一技术的展示平台,而是构建起 “技术研发 - 生产制造 - 基础设施 - 运营服务” 的全链条生态体系。通过展览展示、论坛交流与商务对接的多元形式,展会正成为推动产业协同发展的核心枢纽。
一、产业链联动:从 “单点突破” 到 “系统赋能”
“武襄十随” 黄金走廊的协同效应在展会现场充分释放。武汉展区聚焦智能技术研发,光谷企业带来的车规级激光雷达、800V 超充系统等关键器件,使本地车规级芯片配套率从 2023 年的 18% 提升至 35% 以上;襄阳展台展示的固态电池量产线设备,已进入调试阶段,预计年产能达 20GWh;十堰的东风商用车无人化工厂模型,展现焊接自动化率 98% 的智能制造水平;随州的专用车柔性生产线,可在 3 分钟内切换 20 余种车型生产。这种四城联动的展示模式,直观呈现了湖北汽车产业从 “制造走廊” 向 “创新走廊” 的升级路径。
跨领域融合催生解决方案包。在 “智能补能生态区”,充换电设备企业与新能源车企联合推出定制化方案:针对随州新能源环卫车需求,整合换电机器人与小型储能系统,实现 “3 分钟换电 + 夜间谷电储能” 的运营模式,使单车日均运营成本降低 40 元;为襄阳新能源重卡打造的 “超充站 + 光伏储能” 组合,通过峰谷电价差套利,年节省电费支出 2.3 万元。截至展会首日,此类定制化方案已达成合作意向 28 项,金额超 30 亿元。
二、政产学研用:多维支撑破解发展难题
高端智库为产业发展定向导航。展会同期举办的 “新能源补能创新论坛” 汇聚 30 余名院士专家,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充换电分会副秘书长全宗旗指出,随着高压快充平台车型增长,2027 年底全国大功率充电设施有望突破 10 万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李亚伦则在 V2G 专题论坛中提出,通过 “桩补 + 电补” 激励政策,用户参与电网调节可实现电池成本回收,为行业发展提供新思路。
政策与资本的双重赋能注入动力。湖北省经信厅在现场解读产业扶持政策,明确对固态电池、光储充一体化等前沿技术研发给予最高 5000 万元补贴,对充电设施建设给予 15% 的投资补贴。武汉产投集团联合金融机构设立 200 亿元新能源产业基金,现场与 8 家企业签订投资协议,其中专注于电池检测技术的企业获得 2 亿元资金支持。
Ø 高端论坛
l 拟邀嘉宾: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央企、国企及本地充换电基础设施产业链龙头企业,充电场站投资运营企业,光储充产业链企业、科研院所及专家等单位代表;
l 拟定议题: 中国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现状及重点方向分析
武汉市充电设施监管平台及新农村充电设施建设情况
智能网联技术在充换电领域的应用与未来展望
充电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升级与用户体验优化
光储充一体化及其应用场景
新能源整车高压快充技术创新与应用
高质量全场景充换电及储能解决方案
充换电生态系统构建与生态伙伴合作
光储充检换一体化构建能源闭环生态。参照重庆铜梁玉泉示范站模式,参展企业推出的智能一体站集成 728 块光伏板、500kWh 储能电池与 V2G 双向充放电系统,月均发电量达 2.5 万度,可满足站内 60% 的电力需求。更具创新性的是其电池检测模块,通过智能数据采集系统实时监测电池健康状态,配合 AI 算法预测衰减曲线,使电池循环寿命延长 30%。在互动体验区,车主可通过 LED 大屏直观查看充电进度、光伏发电量等数据,等待期间还能在休闲区或无人超市享受服务,将充电等待转化为惬意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