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汽车创始人丰田喜一郎的长子丰田章一郎,于2月14日去世,享年97岁,比父亲活得更久,算是长寿之人。这让人不禁想起丰田汽车的起源——原来,丰田汽车的“祖师爷”竟然是中国东北的张学良。可惜在日军侵略期间,丰田的汽车工厂从中国迁移到了日本,最终成就了丰田汽车。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日军是如何掠夺这家中国汽车厂的。
故事开始于1929年7月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那时,日本关东军的高级参谋石原莞尔与坂垣征四郎频繁对中国东北进行侦查,他们的目的很明确:要为即将爆发的战争做准备。石原莞尔认为,日本要取得世界战争的最终胜利,必须首先占领中国东北,作为资源供应基地。这一军事思想最终指导了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进而占领东北。
当时,张学良的东北军兵力约为25万,而日军关东军仅有1.09万。为了快速攻占东北,日军决定采取“以寡制众”的策略,实施突然袭击。经过多次情报收集和军事部署后,1931年9月18日,日军在柳条湖附近炸毁铁路,并栽赃给中国军队,迅速发动进攻,成功占领奉天等重要城市,东北地区陷入了日军的控制。
在张学良判断错误,指令东北军“不抵抗”后,约20万东北军的部队节节败退,沈阳的飞机、战斗机、步枪、机枪等军事装备也都落入了日军之手,东北三省全面沦陷。
日军不仅占领了军事据点,还对当地的资源进行了大规模掠夺,包括张学良创办的中国首家汽车厂。张学良和父亲张作霖在东北创建了亚洲最大的兵工厂,设备齐全,涵盖了钢铁、机械制造、电力等多个领域。张学良在这些工厂中专注研究和生产迫击炮,也因此特别重视兵工厂的发展。虽然在“东北易帜”后,军火需求下降,但厂长李宜春提出制造汽车的建议,正好得到了张学良的认同。张学良非常喜欢汽车,自己也常常开车带着亲信美女在车中兜风。
1929年,张学良将原本的迫击炮厂改为辽宁迫击炮厂,并开始尝试制造汽车。当时,全球只有欧美国家有能力生产汽车,亚洲还没有成熟的汽车工业。为了建设汽车厂,张学良投资了74万大洋,聘请了美国工程师迈尔斯作为总工程师,并招募了大量技术人才。张学良的工厂起初通过组装进口零件来生产汽车,之后逐步吸收了包括福特、通用等国际汽车品牌的技术。
到1931年,张学良的工厂终于生产出第一辆国产汽车——民生牌汽车。这辆6缸水冷发动机的民生75型载货车,设计独特,适应了中国的道路情况。它不仅在功能上模仿了外国技术,还具备了很多中国特色,比如四个水箱设计。该车的亮相,引起了全国汽车行业的关注,甚至在上海的展览会上占据了显眼的位置。
然而,正当民生牌汽车准备全面量产时,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轻松占领了东北。民生工厂原本计划生产的40辆汽车和大量零部件,都被日军掠夺走了。日本侵略者将这些汽车生产线和设备带回日本,最终交给了丰田纺织厂。丰田的创始人丰田佐吉接手后,将民生汽车的生产线改名为“丰田31C型”,并开始了汽车生产。
此后,丰田汽车经历了不断的技术创新,丰田喜一郎也开始在工厂内部建立汽车研究部门,成功生产出了丰田的第一辆汽车——丰田G1型。经过进一步的努力,丰田又推出了AA型轿车,这些汽车的设计与中国的民生牌汽车有许多相似之处,甚至在发动机、马力等方面保持一致。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丰田汽车的底子来源于张学良的民生汽车,张学良也可以被看作是丰田汽车的“开山祖师”。虽然日军的侵略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丰田汽车的崛起也是从中国的民生汽车开始的。
回顾张学良的历史,不少人批评他在“九一八”事变中的“不抵抗政策”,认为这导致了大量资源和军事装备被日军轻易夺走。然而,张学良自己则表示,当时他认为东北军无法独立抵抗日本的侵略,且缺乏中央政府的支援,最终选择了避免与日本开战,以免损失更大。
尽管如此,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在历史上留下了污点,但他后来的“西安事变”促成了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为中国的抗日事业做出了贡献。即使历史不能改变,但若没有日本的侵略,张学良的民生汽车或许已经成为世界汽车产业的一大亮点了。
你怎么看张学良的历史选择?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