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进新款新能源车,语音控制车窗秒响应,自动驾驶能精准避让行人,这些流畅操作全靠汽车“大脑”,芯片在发力。
但很少有人知道,支撑这些黑科技的芯片,正悄悄换一种“活法”。
曾经统治半导体行业半个多世纪的摩尔定律渐渐力不从心,而一堆能“拼乐高”的“小芯片”,正在成为新的主角。
汽车“大脑”卡脖子
1965年,英特尔联合创始人戈登・摩尔提出的定律,成了半导体行业的“黄金法则”: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每两年翻一番,性能翻倍还更便宜。
从286电脑到智能手机,我们身边的数码产品越变越强,全靠这一定律在背后驱动。
但这两年,工程师们发现“路走窄了”。芯片里的电路线宽已经缩到了3纳米,差不多是几个原子的宽度,再小下去就会出现量子隧穿效应,电子像“幽灵”一样乱跑,根本没法控制。
更头疼的是成本,台积电3nm晶圆的单价已经涨到1.8万美元,比28nm工艺贵了3倍多,一颗芯片的制造成本甚至比等重黄金还贵30倍。
汽车行业最先感受到了压力。新能源车要实现L3级自动驾驶,芯片AI算力得达到几百TOPS,但传统的“单片芯片”方案问题重重:要么用先进工艺导致成本飙升,要么良率太低产能跟不上。
三星花了800亿美元押注3nm工艺,结果良率一度只有20%,连订单都抢不过台积电。
更矛盾的是,汽车的安全控制系统需要成熟稳定的老工艺芯片,而自动驾驶又要最先进的算力芯片,传统方案根本没法兼顾。
就在车企犯愁的时候,一种叫“芯粒”的技术站了出来。
简单说,芯粒就是把原本一整块的大芯片,拆成一个个负责特定功能的“小模块”,比如专门算AI的、管存储的、控安全的,然后把这些“好模块”拼在一起,组成一个完整的芯片系统。
像拼乐高一样造芯片
芯粒技术的第一个“杀手锏”,就是解决了困扰行业多年的良率问题。
以前造芯片像烙大饼,只要有一小块糊了,整个饼都得扔。3nm工艺的大芯片,良率能到80%就算顶尖水平,剩下20%全是废品。
但芯粒改变了游戏规则。它只选用“已知良好芯片”,就像从一堆积木里挑出没毛病的零件再组装。就算某批晶圆有10%的缺陷,也只是淘汰有问题的小芯粒,剩下的90%还能正常使用。
致同咨询的专家算过,用芯粒方案做车规芯片,良率能比传统方案提升30%以上,制造成本反而降了20%。
更聪明的是“异构集成”思路。不同芯粒可以用不同工艺制造:负责自动驾驶AI运算的芯粒,用最先进的3nm工艺追求极致算力。
而负责安全控制的芯粒,用成熟的28nm工艺就足够稳定,成本还低。这种“按需分配”的模式,完美平衡了性能和成本。
台积电的CoWoS技术就是个典型例子,它用硅做的“中介层”当“接线板”,把不同工艺的芯粒连起来。
英伟达的自动驾驶芯片DRIVEThor,就是靠芯粒集成实现了400TOPS的算力,还能支持生成式AI,蔚来、小鹏这些车企已经把它用在新车上了。
在所有行业里,汽车业对芯粒技术最上心。2024年1月,丰田、日产、本田等12家日本车企和半导体公司抱团成立联盟,专门搞芯粒汽车芯片。
英特尔也紧跟着推出开放式汽车芯粒平台,允许车企随便搭配第三方芯粒。
国内车企的动作更迅猛。亿咖通科技基于“龙影一号”芯粒,搞出了“座舱-泊车一体化”芯片,已经装在吉利GalaxyE5和领克Z20上量产了。
德赛西威更狠,2024年10月亮出的IPU14域控制器,用芯粒集成了NVIDIA的Thor芯片,直接支持L3级自动驾驶,部分场景还能实现L4级。
芯粒技术为啥让车企这么着迷?因为它能快速定制“专属芯片”。以前车企要开发一款车规SoC,从设计到量产得花2-3年。
现在只要把现成的计算、存储、安全芯粒拼一拼,半年就能搞出定制方案。
Z-One推出的ZXD2中枢大脑,用芯粒拼出的系统体积缩小30%,数据传输速度却提升了30倍,OTA更新时间直接砍到30分钟。
更关键的是解决了“算力焦虑”。智能汽车的算力需求每年都在翻倍,传统芯片跟不上节奏。
但芯粒可以直接“扩容”,比如需要更高AI算力,就多插几个计算芯粒,性能能瞬间提升3-4倍。
Market.us预测,到2033年,车规级芯粒市场规模能占到整个芯粒行业的25%,成为最大的应用场景之一。
芯粒技术的进阶之路,藏在“集成方式”的升级里。现在主流的是2.5D集成,就像把芯片“并排站”在中介层上,台积电的CoWoS-S就是这种技术,已经用在英伟达的AI芯片上了。
但更厉害的3D集成已经来了,它把芯片像叠积木一样垂直堆起来,用硅通孔技术连接,集成度直接翻几番。
2024年底,珠海天成先进的12英寸晶圆级TSV生产线正式投产,一期就能年产24万片3D集成产品。
他们的“洞天”技术能把存储和计算芯粒直接堆在一起,数据访问速度比2.5D快10倍以上,特别适合AI和自动驾驶场景。这种技术有多重要?
AMD的MI300A芯片就是靠3D封装,把GPU、CPU和内存堆在一起,才搞定了大语言模型的训练任务。
不过3D集成也有麻烦,芯片叠得越密,散热越成问题。就像把好几台电脑堆在一起运行,热量散不出去很容易死机。
研究人员正在想各种办法,比如用液态金属散热,或者在芯片之间加散热层。台积电在CoWoS平台里就设计了专门的金属散热通道,能把光器件和算力芯片的温度一起控制住。
中介层技术也在升级。除了传统的硅中介层,玻璃中介层能实现“上下堆叠+左右连接”,而有机材料中介层成本更低。
2025年9月,还有企业联盟专门研发大尺寸有机中介层,想用515×510mm的基板搞规模化生产。
不是摩尔定律的替代品,而是新赛道
有人说芯粒技术是摩尔定律的“接班人”,但其实它开辟了一条新赛道。摩尔定律靠“缩小尺寸”提升性能,而芯粒靠“系统集成”突破极限。
TechInsights预测,到2030年,光计算领域的芯粒市场规模就会达到1449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1%。
除了汽车,AI和数据中心更是芯粒的主战场。现在训练大语言模型需要万亿晶体管的GPU,单块芯片根本做不出来,只能靠芯粒拼接。
国内企业也在发力。华为在布局芯粒需要的封装基板和设备,长电科技、通富微电这些封装厂已经能量产2.5D芯粒产品。
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还联合清华、北大等高校,组建了车规级芯粒专业委员会,专门制定行业标准。
当然,芯粒技术还有坎要过。不同企业的芯粒接口不统一,就像不同品牌的乐高积木没法拼在一起。
2022年英特尔、AMD等九家公司联合推出了Die-to-Die互连标准,就是想解决这个问题。还有成本问题,初期的封装设备投入不小,但随着量产规模扩大,成本会越来越低。
结语
从1965年的摩尔定律,到今天的芯粒技术,半导体行业的创新逻辑一直在变。
以前我们追求“更小”,现在我们追求“更巧”。再过几年,当你开着能自动泊车的新能源车,用着秒响应的AI音箱时,可能不会想到,这些黑科技的背后,是一堆“小芯片”在协同发力。
摩尔定律或许会慢慢淡出,但半导体的创新故事,才刚刚翻开新的一页。